涅槃:浙江经济艰难转身

责任编辑:陈涛

■温州千家企业停工半停工或倒闭
■全省企业利润增幅下降17.8个百分点
■政府大力帮助企业突围
■困难正是产业升级的阵痛


是个好消息,但更多的时候似乎是个坏消息——已经过完最酷热的夏天了,温州往年常见的拉闸限电再也没有出现。

在最后的酷热消退前,温州商人们难得消停下来的脚步,在夜色中变得缓慢。在最著名的诗岛江心屿畔,瓯江两岸灯火朦胧妩媚。新改造的最高档的娱乐街区霓虹依然闪烁,光华照人。

但大家已无心欣赏。

温州千家企业停工半停工或倒闭
温州市经贸委7月初的一份调查显示,在温州31个工业强镇和开发区15521家中小企业中,目前停工、半停工和倒闭的企业达1259家,占调查总数的8.1%

白墙、空旷的厂区、紧锁的厂门,车间里散落一地的器具原料,三三两两留守的看守人员,工业园区里无精打采的卖水果和饮食的小贩,天一亮,真实景象就展示无遗。“很多工厂都停工了。”温州市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说,这个夏天,远远超过了年初所能想象到的困难。

从温州沿海岸线往东北方,或直接北上,在台州、在义乌,在宁波的慈溪、宁海,绍兴的嵊州以及柯桥轻纺城,萧条宛如不能闭闸的水龙头,一泻千里。

浙江的工业经济正“处于紧运行状态”中,“企业负重前行”,浙江省经贸委7月份的一份工业经济分析报告用少有的口吻这么写道。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上半年,浙江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2%,增幅与去年同期相比回落5.5个百分点;前五个月,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4.1%,增幅则大幅度同比回落17.8个百分点。“下半年,经济运行仍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发展趋势严峻。”报告悲观地说。

温州市经贸委7月初的一份调查显示,在温州31个工业强镇和开发区15521家中小企业中,目前停工、半停工和倒闭的企业达1259家,占调查总数的8.1%,比一季度增加2.1个百分点。

“鞋都”的凋零
一些企业开始迁徙,宁愿停工去内地再办新厂。在温州的各大媒体上,有关厂房或生产设备“求租”的信息,现在已全部换成了“转让”。“原来租金25元一平方米的厂房,现在6元都租不掉。”

出温州城,乘火车西行,铁道两边硕大的鞋厂随处可见,“中国鞋都”的招牌每隔一段距离都在提醒着曾经创造的传奇——在温州制鞋业最鼎盛时,这里生产了全世界40%的鞋,其中60%出口国外。

但现在,在鞋材、鞋革和制鞋厂遍布的仰义工业区,停工潮席卷了整个园区。很多厂区里只剩下看守人员,他们挂着沮丧的面孔,闲散得无所适从。“根本活不下去了。”前温州鞋材协会会长、好霸鞋材董事长林锦标说。由于原材料价格飙升、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利率调整、劳动力价格上涨、物流费用上涨的原因,利润空间正被进一步压缩。

一个十多元的鞋底,以往还有1元左右的利润。在成本增加的冲击下,已几乎被全部抵消。“以前净利润5%,现在1%都算好的了。”“订单不是没有,是不敢做。”林锦标说,他的工厂一楼,5条生产鞋底的生产线已全部暂停。

因为铁价提高,制作鞋底的模具费,从2000涨到了3000元每件;油价上涨,鞋材的一吨原料要增加3000多元(鞋材的原料主要是石油化工产品);喷光油也贵了,每双鞋以前要8毛,现在最少1.5元;当然,还有运输费也上涨了。

与此同时,工人工资也在上涨。前几年,没有任何技术要求的杂工底薪是850元,现在则要1200元。林锦标的对策就是减少合同工人的数量,从鼎盛时的一百多人,减少到了五十多人。“我们只能少招一点工人,少接几个单子,保证已招到的队伍稳定。”

但即使不开工,光是工人的底薪也足以压垮一个没有准备的小企业。林锦标介绍说,他知道的一家规模大一点的制鞋企业,仅工人工资一项,一个月的支出就是一百多万。而温州最大的鞋企拥有员工大约20000人,每月要支付工资数千万元,“要是三个月没单子,根本没法活。”

人民币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老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