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住防控成果,但解封得再快点”

对“封城”两月有余的大武汉来说,没有什么比城市公共交通复苏更好的消息了。

责任编辑:何海宁

(本系列均为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原创,限时免费阅读中)

(本文首发于2020年3月26日《南方周末》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特刊“疫线报道”)

在东立国际小区,“封城”近两个月,出入登记信息才写满了一个2厘米厚的本子,最近一周,已经快写满了约0.5厘米厚的一本。

一位中年女性拎起两盘一捆60枚的鸡蛋看了看,选了20枚的小包装。春节前后有市民抢购囤货,鸡蛋一买都是90枚三盘一捆。

3月24日,武汉西高速收费站进城通道排起了久违的长队,当日该卡点的返程车辆达三千多辆,主要是返城务工人员和自驾回城市民。

武汉全市共有八千多辆公交车,已储备一千多辆随时投入使用,整个公交集团三万多名职工,预备的2000名司机已是人手充沛,但缺少安全员。

在“封城”期的武汉,站在空荡荡的火车站里需要点勇气,列车驶过轨道的“哐哐”撞击,仿佛能砸穿心底。

2020年3月25日清晨5:30,一名乘坐T290次列车从广西返汉的女性,抵达武昌火车站,随后成了这座城市重启公交的第一位乘客,她用了两分钟时间,扫码实名登记,乘坐上了518路公交车。

这一天,在惊声春雷和沥沥细雨中,武汉全市有117条公交线路恢复运营,6条地铁也将在3月28日开启。

对“封城”两月有余的大武汉来说,没有什么比城市公共交通复苏更好的消息了。

“解封”迹象早在3月20日便陆续浮现。这一天,71位“全副武装”的蓝天救援队队员进入汉口火车站进行全面消毒杀菌作业。每个人都背着60斤的药水和15斤的消毒枪,在5.5小时内,用掉了2000升含二氧化氯的消毒剂。

白色的消毒气雾弥漫了整个车站,甚至在3天后,仍能闻到那股淡淡漂白粉的味道。这场现场视频火遍全网的消杀作业,像是一针强心剂,准确扎进了武汉的“城市心脏”。

汉口火车站的消杀现场,犹如一场视觉大片。 (杨明翰/图)

第一次“封城”后道路堵车百米,第一列返汉复工列车送来1013名工人,107个过江、跨区的防疫检查点撤除,三大火车站陆续完成消杀,“等待上级复工指示”的司机、乘务、后勤人员数以万计。这些武汉交通动脉上的点滴涌动,都比公园里盛放的樱花更令人惊喜。

想让这座九州通衢的城市重新“呼吸”,打通交通“血脉”只是第一步。在湖北省内,武汉的流动政策可谓“宽进严出”,真正的武汉“解封”,打开离汉离鄂通道,计划在4月8日启动。

“疫情防控成果来之不易,要保住,但城市恢复,复工复产的脚步也得再快一点。”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运输保障与环境整治组成员、武汉市交通运输局新闻中心主任吕作武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这成了几乎所有武汉人的心声。

“狗都快憋出狼叫声了”

在武汉,数百万居民的“宅家”耐性正接近耗竭。有居民调侃说:“连小区里的狗,都快憋出狼叫声了。”

社区工作者的工作重心也在转变。从早期接送病患、排查疫情,到中期组织团购、保物资供应,到现在一切工作步入正轨,每天的“热线”焦点,又变成了居民要出门,要复工,要进出武汉。

连续14日未发现“四类人员”(确诊患者、疑似患者、无法排除感染可能的发热患者、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的小区,会被评为“无疫情小区”。居民体温正常、出示健康“绿码”以及单位出具的返工(返岗)证明,即可出入小区上下班。截至3月23日,“无疫情小区”已达6723个,占比94.7%。

社区会记录出行者的出门诉求、行动路线和目的地。如无特殊原因,仍会尽力劝阻居民不要出门串门,不能随意走动。

疫情期间,能正常出入小区的,只有一线工作人员。有人已工作近两个月,白色纸张的证明已经褪色发黄、皱巴巴的,如果掏出来的纸张崭新,多半是刚从省内返汉复工。居民们小心翼翼掏出包里的“证明”——有单位红色印章的证明、志愿者的袖箍,这比身上的制服更好用。

在江岸区二七街道的东立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