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员回家急,港口防疫难

(本文首发于2020年4月30日《南方周末》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特刊“疫线报道”)

截至2018年底,中国注册船员规模位居全球第一。到5月底,将有大约一万名中国籍船员的上船协议或劳动合同到期,需要下船休假。

按照相关国际公约的要求,船员在船服务的最长时间应少于12个月。南方周末了解到,疫情之下,许多船员的服务时间被迫延长至12个月以上,最长的已接近15个月。

一家航运协会建议,设立船员换班临时联合办公机制、工作专班,或指定一个部门牵头,内部协调其他相关部门,为船员换班提供一站式服务,防止互相推诿。

责任编辑:何海宁

2020年3月24日,海南海口一处边检站,民警巡查在港船舶。为了做好防疫工作,海口边检采用24小时三级值班服务制度。 (新华社/图)

“已经到了家门口,却下不了船。”船员张晨发现,自己似乎被“困”在了船上。

他在海上已经连续工作超过10个月。按照合同期限,张晨原本在3月下旬就可申请下船休假。在老家山东,还有一场拖了两年的经济纠纷官司在等他处理。

不惟张晨,中国数量庞大的船员群体中,不少正在遭遇下船难的尴尬,其中,国际航线船舶换班工作难度更大。

一家全国性航运协会相关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自2020年3月以来,该协会就收到了多家船舶公司的求助信息。4月16日,该协会发出《关于了解外贸船员换班实施情况的调研函》,向航运企业了解船员换班政策实施情况和实际难处。

这是疫中非常时期,当舆论聚焦世界各地的华商、留学生等时,船员群体也正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张晨所在船舶航行至印度尼西亚的港口卸货时,部分当地工人未佩戴口罩上船作业,甚至进入船员生活区作业,这让他感到不安。国外疫情紧张,许多和张晨一样的船员不想再漂泊于世界各地。

“被遗忘的一部分”

这是一艘走东南亚航线的12000吨散货船,船上共有19名工作人员,空间较为狭小。张晨是船上的机工,负责船舶轮机部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和监控工作。

2020年1月,他收到了法院开庭的通知,但一直到4月15日,船舶到达上海闵行区的码头时,他和另外8名需要换班的船员,仍然无法下船。

随着全球疫情大流行加速传播,中国防止疫情输入的压力持续加大。4月1日起,海关对所有入境旅客全部实施核酸采样检测。根据上海市的要求,自境外重点国家至目的港期满14天的船员不需隔离,不足14天的需隔离直至期满14天。

船舶公司往往会委托专门办理相关业务的当地代理公司,协助做好船员换人的手续工作。

张晨所在的船舶从印度尼西亚开往上海花了9天时间,需要在上海继续隔离。船舶公司和代理提前为换班船员联系好了隔离酒店,准备上船接班的员工也已经到达上海。

“十分期待。”其中一位要换班的船员丁浩,计划着下船回家后就和女友举办婚礼。张晨和同事们提前两天收拾好了行李,也不再预定下一趟航程的餐食。

但他们的期待落空了。

直到船舶靠港前一天,张晨才突然被告知,他们联系好的酒店隔离资质即将到期,不能再作为隔离点使用,且公司无法临时找到其他隔离点。

“没有地方隔离,就没法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思考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