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模式,总量控制

目前社区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疫情防控,盯紧境外输入人员。此前社区招募垃圾分类志愿者的工作也一度停滞,“如果没有疫情,‘五一’就会按部就班开始了。”

北京垃圾分类的指挥棒,是通过总量控制、生活垃圾总量增速减缓的考核目标层层倒逼社区、物业等责任主体。

“我们在上海热切地关注北京垃圾分类,一些北京人反而感受不到热度。到底是不是外热内冷?我们静观其变。”

(本文首发于2020年5月7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汪韬 助理编辑 温翠玲

2020年4月28日,西城区广外街道朗琴园社区内,环卫工人将垃圾桶的旧标签更换为新“四分类”标签。 (南方周末记者 刘佳/图)

这个“五一”假期,围观过上海等城市垃圾分类的北京人摩拳擦掌,终于迎来了生活垃圾分类的正式实施。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19年11月修订,2020年5月1日开始执行。根据《条例》,生活垃圾分类违反规定且屡教不改的个人将被处以50-200元罚款,单位罚金则高至1万-5万元,单位罚款下限比上海的5000元高一倍。

但“你是什么垃圾”的天问,在北京还未出现,也未如上海那样诞生诸多流传甚广的“段子”。

“北京的垃圾分类模式与上海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柔性和刚性。”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总结,上海的垃圾分类盯到个人,投放点由专人破袋监督,而北京则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实施办法。

“柔性”体现在多个“不”上:不强制“破袋”,对投放不强制“定时定点”,更不强制撤桶。北京垃圾分类的指挥棒,是通过总量控制、生活垃圾总量增速减缓的考核目标层层倒逼社区、物业等责任主体。

5月3日,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工作指挥部成立,副市长张家明任总指挥。

“正处在爬坡加速阶段。”5月6日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城管委副主任张岩如是形容目前北京的垃圾分类,“低调亮相、不断拧扣,但标准不低、要求不减,重在从稳从实、环环紧扣、步步深入”。

2020年5月2日,建国门街道城管执法队队员来到辖区内的一家餐厅检查垃圾分类情况。 (新华社/图)

被疫情打乱的计划

北京的生活垃圾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类,与住建部在2019年12月起实施的新《生活垃圾分类标志》标准中“四分类”吻合,分别对应绿、蓝、红、灰四色垃圾桶。5月1日当天,有北京居民小心翼翼分好垃圾,拿到楼下却发现“白费劲”,只有厨余和其他两个垃圾桶。

4月底至5月初,南方周末记者走访的社区中,垃圾桶大多没有达到4种,最常见的是“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三桶组合和“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两桶组合。朝阳区将台路附近的一个社区垃圾分类投放点,甚至只有“其他垃圾”一种垃圾桶。

分出厨余垃圾是最关键的一步。根据《条例》,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单位的办公或者生产经营场所应当设置四类垃圾桶;而住宅小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不理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