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发现的档案看郭沫若父亲之死

郭沫若先后两次请假,且有“尅日遄还”之词,档案文件显示,都没有他在《五十年简谱》中说“与立群回家奔丧。辞第三厅职未获准”之事。

(本文首发于2020年5月7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刘小磊

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郭沫若为父奔丧的相关电报

郭沫若的父亲郭朝沛(1853-1939),十五岁即辍学经商,行走四方,发家后,在家乡乐山沙湾创办家塾绥山山馆,延师授子学业。这是郭沫若从小得到良好教育的关键所在。相对于农村“耕读传家”的教育模式,郭家是“以商养文”,因此,郭沫若兄妹都受到了较好的教育。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在国民政府驻日大使许世英与军事委员会下属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王芃生具体策划、协调下,相关情报人员金祖同、钱瘦铁,秘密协助郭沫若归国。

郭沫若自日本秘密乘船,于7月27日回到上海,国民政府行政院政务处处长何廉亲自到码头迎接。同日,国民党中央政府为配合郭沫若回国抗战,专门撤销了已生效十年之久的针对郭沫若的通缉令:

案奉中央执行委员会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七日宥字第五四七号函开:查郭沫若前因政治关系经中央监察委员会于十六年五月廿一日咨请政府严令通缉归案究办在案。兹经本会决定:郭沫若应予取消通缉,除函中央监察委员会外,相应函达查照办理等因,自应照办,合行令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