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学在左,健康在右

(疫情期间,教师通过手机投屏书写教学板书,开展在线授课。 图片来源:新华社)

复学在即,疫情防控安全弦仍需紧绷。疫情对青少年从身体到心理来了一次彻底“刷新”。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疫后重建工作不能只靠校方唱“独角戏”,还需要把家长、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互相配合,才能确保校园无虞、安全复课。

张宁(化名)关掉手机上与家长的聊天对话框时,总会想起十七年前非典肆掠的那个春天。

2003年年初,广东最先出现一种奇怪的传染病病例,直到4月下旬,情况急转直下,北京的确诊病例在一天内猛增。彼时,张宁正在武汉一所中学读初三,为两个月后的中考紧张备战。回想起那段时间,他的记忆里充斥着板蓝根和白醋的气味,以及耳温枪靠近耳边时,轻轻发出“滴”的声响。

17年过去,张宁已是一名初中老师,2020年是他第一次带毕业班。1月14日,他在46人的班级群里发了寒假须知,有顽皮一点的学生开玩笑说,春节后再见不要“胖”若两人,当时谁都没想到,这个“再见”被延期良久。

这场疫情催生的“史上最长寒假”里,以前仅用于发送学校通知的班级QQ群逐渐成为张宁师生们的主战场。从2月4日开始,张宁每天早上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打开群对话框,搜集学生提交的体温统计表,紧接着,他陆续一一电话联系学生家长,了解情况并通知关于网课的准备信息,安排各科老师进群答疑。

“感觉每天都在救火,扑灭孩子的,就得去扑灭家长的,一不小心,自家也可能着火”,张宁打趣道,“这个超长寒假里,我真是承受了太多”。

一个都不能少

刚开始线上答疑的半个月里,张宁每天至少要安抚5位焦虑的家长。

他所带的初三毕业班,学生通常早上六点半起床,学到晚上九点,除了吃饭休息时间,大部分都要坐在电脑、手机前。没有宽阔的操场、少了身边的小伙伴,时不时还要应对平台卡顿、电脑黑屏、答疑掉线等各种突发问题,这些与线下课堂完全不同的体验,不仅挑战着学生的适应能力,更挑战着学生身后的家长。

 “孩子对着电脑上课,是否会分心、能否达到课堂效果”是不少家长的焦虑之一,他们一边担心成长期的孩子出现视力问题,久坐引发颈椎肩腰一身毛病;一边害怕自制力稍差的孩子沉迷网络,形成依赖。

2月10日,武汉百万名中小学生“线上开学”,“停课不停学”不单是一句口号,更落实在行动上,成为教育干线上下同心的目标。针对家长们对于网课的各种疑虑与担忧,武汉的“空中课堂”严格控制每天的学习总时长,在教学过程中还为学生安排了适量的体育活动、眼保健操,课间指导学生定期远眺。此外,在线学习的课程也加入了疫情防护知识、心理健康辅导、励志教育等内容,全方位为青少年的学习与健康护航。

(一位学生跟随在线教育体育课老师学习居家健身操。 图片来源:新华社)

“空中课堂”开始后,张宁比以前更忙了。每天除了回复来自家长的各类消息外,他需要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主动”帮扶上:通过学生提交作业的情况、答疑中的积极度、各科老师的课后反馈等种种草蛇灰线,来判断学生的学习状态,主动联系家长以解决问题,确保全班在线学习“一个都不能少”。

二、花有重开日

春夏之交,国内的疫情基本得到控制,按照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统一部署,张宁所在学校的高三年级于5月6日开学,初三年级作为第二批次继续等待通知。

虽然开学时间尚未确定,但工作群里已经有了复课的气氛,每天都有同事在群里发各种复学准备工作的图片,防疫演习、核酸检测报告、防护用品、深度无死角消杀的校园……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4月20日教育部召开的学校疫情防控专家报告视频会上表示:“我国是在非常特殊的矢向差异情况下复学的,外来输入造成国内的继发感染随时存在,但是我们也必须在严防严控的情况下开始复学”。“严防死守”是张宁在全体教师开学动员会上听到过最多的词语。

对于非典疫情时校园生活的记忆,张宁远没有大学时来自北京的那位室友那样深刻。卧谈会时,谈起北京中小学停课后的复学,室友讲得最多的就是“鱼腥草和中药的苦味,漫天消毒水的气味”,听上去让人觉得心有余悸。直到十七年后,张宁在武汉亲身体验了一遍后,他发现,除非亲历,根本无法理解这种失而复得的复杂心情。

(返校前,学校工作人员对入校通道进行消杀。 图片来源:新华社) 

5月6日上午,在阔别校园百余天后,5.78万名武汉高三年级毕业生,陆陆续续出现在各所学校校门口的测温通道。张宁所在学校的高三年级,将复学第一节课统一安排为班会课,全体同学起立,在观看万电子黑板上庄严的升旗仪式后,向疫情期间的城市守护者行拱手礼致以谢意。

学校的工作群里,有一位老师发了一张随手拍的图片,校园花坛里的一小片月季花静悄悄的开了,晨间的露水在花瓣上清晰可见。“花有重开日”,张宁觉得很应景,转发到了他的朋友圈里。

三、守护阳光

张宁的班级QQ群,最近因为复学的信息,比往常更活跃一些。在家闭关一百多天的青少年对重返校园充满期待,聊天气氛一扫之前的沉闷和焦躁。

复学在即,疫情防控安全弦仍需紧绷。疫情对青少年从身体到心理来了一次彻底“刷新”, 一方面由于疫情期间运动不足,久坐电脑面前听课,易引发青少年骨骼发育受阻、脊柱侧弯以及用眼过度,视力下降等生理问题;另一方面,少数青少年会面对疫情引发的心理创伤,产生愤怒、难过、郁闷、焦虑等多重情绪,需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疫后重建工作,不能只靠校方唱“独角戏”,还需要把家长、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互相配合,才能确保校园无虞、安全复课。当下,对青少年健康的关注了解、营养的摄入和提高免疫力等已是热议话题,南方周末长期关注国民健康,亦想为守护青少年的健康贡献一份力量。

5月13日晚20:00,由南方周末主办,无限极特别支持的“驭健公益行栏目,首期将聚焦“守护阳光”话题,邀请南方医科大学教授、医学博士、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名老中医师承导师汪青春教授在斗鱼平台进行直独家播,面向家长、学校和青少年,探讨如何帮助青少年做好日常防护工作,包括物理防护、合理运动和膳食营养、生活习惯沟通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确保复学工作平稳顺利。相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广大青少年必会迎来顺利的开局,迈向人生的新阶段。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