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5日,珠峰沉浸在晨曦中。新华社记者孙非摄
1960年5月25日
中国登山家
王富洲 贡布 屈银华
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
第一次将中国人的足迹
留在世界之巅
到今天整整60年
↑1960年6月7日,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中国登山队队员王富洲(右)、贡布(中)与屈银华三人凯旋拉萨后捧花合影(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60年前
没有先进的技术装备
没有提前铺设好的保护绳
没有成熟的攀登路线可寻迹
甚至连从日喀则到珠峰山脚下300多公里的路
都是攀登前临时修好的
然而 他们换来的
是举国欢庆的一个历史定格,是艰苦岁月中一个民族的希望!
↑1960年5月,中国登山队队员在海拔7150米的冰雪坡上前进。
↑2020年5月16日,身着现代装备的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从珠峰大本营出发。新华社记者孙非摄。
山依旧 世间沧桑
人与山共同成长
珠峰之上的纪录
不断刷新
珠峰上的英雄
代代辈出
↑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再次从北坡登上珠峰。
↑1975年5月,中国登山队女运动员潘多(左四)成功登顶后,从珠峰返抵大本营。潘多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女性。
↑2008年5月8日,北京奥运珠峰传递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
↑2017年7月12日,在纪念西藏登山队成功登顶世界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10周年仪式上,队员次仁多吉(中)、边巴扎西(左)和洛则获颁纪念奖杯。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山 依然在那里
但攀登
已是另一种景别
如今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登山运动的装备
气象服务
营地设施等有了巨大的变化
左图为2008年5月27日,登山队员通过架设在海拔8700米珠峰第二台阶的“中国梯”向上攀登。新华社发
右图为2019年7月10日,1975年登顶珠峰的登山家桑珠与收藏在珠峰登山博物馆的中国梯合影。新华社记者 孙非摄
左图为1975年6月9日,我国气象工作者在珠穆朗玛峰脚下的高山气象站收集气象资料。新华社记者程至善摄
右图为2020年5月25日拍摄的珠峰大本营气象应急保障车,西藏自治区气象局气象专家在这里与后方气象专家进行天气会商。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2020年5月10日,位于珠峰大本营的自动气象站。
左图为1975年6月13日,中国登山队队员在海拔6000米的高山营地,看报学习。图中正面前排三名藏族女队员分别为登上海拔8600米高度的桂桑(中)、登上海拔7600米高度的次丹卓玛(左一)、米玛卓玛(右一)。新华社记者范惠琛摄
右图为2020年5月21日,在海拔6500米的珠峰前进营地,中国移动工作人员在维护5G基站。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左图为早期登山运动员在珠峰大本营举办的排球比赛(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右图为2020年5月16日,一名登山爱好者在珠峰大本营人工草地上进行高尔夫球练习。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左图为2005年的春季登山季,为测量、登山和科考等队伍提供服务保障的当地群众在珠峰大本营搭起的帐篷(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索朗罗布摄
右图为2020珠峰高程测量活动中,曾经被视为登山队最好的帐篷变成了垃圾集中存放处。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新一代登山人以更加
安全
科学
环保的理念
传承和弘扬着中国人的
登山精神
↑2020年5月11日,参与垃圾清理回收活动人员在珠峰前进营地6500米区域清理登山垃圾。(西藏自治区体育局提供)
↑2020年5月3日,在珠峰大本营,队员们的帐篷整齐地设置在小路两旁,路的尽头是雪后初霁的珠峰。
60年后,
天路依旧伸向远方,
通向天际
每一天都将是新的起点
每一年都将是新的篇章
记者:普布扎西、晋美多吉、孙非
文字:普布扎西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