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写给孩子们的好书| 《十万个为什么》畅销之谜

被书籍环绕的童年是丰赡的童年。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茨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代,在贫寒的耶路撒冷,书籍遍布整套住房的每一个角落。他在自传体小说《爱与黑暗的故事》中写道:“我总感觉,人们来来往往,生生死死,但书是不朽的。小时候我希望自己长大后成为一本书,而不是成为作家。”

在中国,诞生于七零、八零年代的人,比父辈和祖父辈更加幸运。书籍,是他们的童年期不可或缺的伴侣。那时候,儿童读物方兴未艾,但远不似今天这样良莠不齐“炸裂式”生产。在选择面并不宽广的情况下,一些专为孩子创作的经典读物,如科普类的《十万个为什么》,文史类的《上下五千年》,四大名著改编的连环画,从外文译介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365夜》等等,几乎人手一册街知巷闻,最大限度地赢得了孩子和家长的认可,创造了现象级的出版奇迹,滋养和陪伴了几亿人的成长。

2020年5月15日,《十万个为什么》最重要的作者之一叶永烈先生逝世,享年79岁。消息传出,不可遏制地勾起了人们对童年时代“一套《十万个为什么》闯天下”的豪情的追忆。儿时那些手不释卷、烂熟于心的书籍、轶事和幻想,亦影影幢幢纷至沓来,让已为人父母者鼻酸声咽,无限感慨。

六一国际儿童节将至,本期“文化中国”盘点了几类“那些年,写给孩子们的好书”,它们曾经参与过我们的灵魂塑造,指给我们一个奥秘无穷的世界,并将继续把智慧和美善的果实,交递于我们的下一代手中。

《十万个为什么》畅销之谜

椅子为什么有靠背?夏天胖人为什么感到特别热?太阳和月亮看起来为什么一样大?人身上为什么有胎记?……

这些看起来稀奇古怪,认真回答还颇有点耐琢磨的问题,出自红遍大江南北的一套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它几经再版、改版,成为中国家庭必备的少儿科学启蒙“宝典”,打开《十万个为什么》,就像打开了通往现代、文明、知识和趣味的大门。

版本渊源

出版于1961年的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仅有5本,短短三年间重印11次,至1964年出版的第二版扩充至8本,涵盖数、理、化、天文、地理、植物、动物等学科,广受青少年和普通群众的欢迎。

《十万个为什么》1964年版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原副总编辑李名慈告诉南都记者:“当时中央号召人民群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不断地赶超当时欧美的先进国家,全国人民都非常努力、积极地学习科学文化。但群众的基础比较差,普遍的缺乏科学知识,《十万个为什么》的问世,极大地弥补了社会的需要。”

李名慈向南都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轶事。时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同志,在一个几千人参加的全国性的团中央干部大会上,特别提到了《十万个为什么》。胡耀邦说,我们的团干部要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来丰富、提高自己,他不仅号召大家读《十万个为什么》,还给参加会议的同志每人发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这件事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影响,也说明《十万个为什么》作为通俗性的科普读物一开始就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注。

至六十年代中期,因历史和时代原因,《十万个为什么》被打入“冷宫”。可到了1971年左右,有关方面的领导又找到少儿出版社的编辑,表示现在社会上实在无书可读,可以酌情编一套适合工农兵阅读的科普读物。

“他们的意思是要用新的指导思想来编《十万个为什么》,删掉了很多他们觉得不满意的内容,保留了一部分,但更多地,从文字内容到编排,都留下了那个时代的烙印,比如加入了大量时髦的、口号式的政治术语。”

《十万个为什么》工农兵版

出版于1970年代早期的第三版《十万个为什么》也被称为工农兵版。李名慈认为,虽然这个版本只发行了不长一段时间,但在那个特殊时期,却发挥过难以替代的作用。“因为那个年代年轻人没有书可读,找到一本就如饥似渴地看。它的发行量之大,甚至超过了第一版和第二版。”李名慈提到,在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一些学业荒废多年的考生,正是凭借从《十万个为什么》里获取的有限知识,顺利地考上大学,进入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深造。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出版业百废待兴。作为重要的科普品牌,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十万个为什么》在原来三版的基础上,知识上进行整合,推出第四版。这是一套崭新的《十万个为什么》,完整的14本,一些重要的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从原来的一册扩展成了两册。由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的问题和新的回答每天都在涌现,至90年代早期,少儿社又推出《十万个为什么》10本续编本,与原先的14本并为24本盒装版。

《十万个为什么》第四版

“这个版本在社会上销售的时间最长,大概从1980年一直到90年代中期,整整十五年以上,全国新华书店的书架上始终就是这一套。发行量简直是个天文数字,有人说,加上前面的三个版本,总销量达到了1个亿。除了《毛选》,全国没有哪本书能达到这样的天文数字。”李名慈说。

《十万个为什么》成就了叶永烈

《十万个为什么》从诞生之初,撰稿人团队就阵容豪华。1964年的第二版,便有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茅以升等大科学家当顾问,竺可桢、茅以升等甚至还亲自撰写了条目,确保了这套书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大科学家为《十万个为什么》写稿,已成一段历史佳话。

声名煊赫的科学家成就了《十万个为什么》,《十万个为什么》也发掘、造就了一批属于它的作者。著名作家叶永烈曾言:“《十万个为什么》是我的成名作,我的命运和《十万个为什么》紧密相连。”

著名作家叶永烈(1940-2020)

李名慈介绍,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出版的时候,叶永烈还是北大化学系的学生。此前他写过一个科普小册子《碳的一家》,从碳原子的结构谈起,谈到很多化学知识,妙趣横生。“虽然他是个业余作家,但文笔清晰浅显,很有趣味性,受到自然科学编辑室的一致赞赏”。因此在《十万个为什么》组稿时,编辑室的编辑便邀请叶永烈为化学分册撰稿。叶永烈欣然应允,一口气写了很多题目。不仅回答编辑拟给他的问题,还独立编写了一些有趣的提问。一来一往,他成了《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分册的一个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作者。据说,初版化学分册里几百个问题,有三分之一出自叶永烈之手。

90年代初,李名慈调到少儿社自然科学编辑室担任主任,策划推出了《动脑筋爷爷》《365夜知识童话》等叫好又叫座的科普读物。他和叶永烈也有了更多的交集,两人的合作,催生了《小灵通再游未来》、《小灵通西部行》等畅销儿童读物。

常常有人问李名慈,叶永烈的一生到底写了些什么?李名慈答:“他的知识非常丰富,资料积累也很多。他从一名科普作家,变成纪实文学的著名作家,近几年又写了许多有关上海的文学作品。叶永烈是把他一生的所有精力都凝固在作品里,他的书影响了我们国家几代人。叶永烈曾说,一个人只要把自己工作做到极致,对社会就是有贡献的。他真的是把写作这个工作做到了极致”。

轰动一时的新世纪版

1994年,李名慈调任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在他建议下,少儿社决定花3-4年时间推出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作为对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献礼。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涉及几十个学科,包含3000多个条目,总计300余万字。与老版相比,2/3的内容刷新,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建筑科学、航天科学等一系列新的学科领域被纳入书中。

《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版

“为了这套书顺利出版,我去北京出差好多次,千方百计找到当时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院士,他是国家领导人,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在中国科学界名望很大。我找到他的秘书,请卢嘉锡院士担任我们这套书的总主编。我们希望利用他巨大的社会号召力,来获得更多科学家,特别是两院院士的支持。”李名慈告诉南都记者。

李名慈还准备了一批请柬,请柬上不仅介绍了《十万个为什么》的出版历史,更表达了对著名科学家、两院院士参与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担任编委的衷心期待。

《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版于1999年夏秋之际推出,总主编是卢嘉锡,有22位两院院士担任编委会编委。每一个分册另设一名主编,皆为该领域的翘楚。比如上海天文台台长负责主编天文分册,上海自然博物馆的馆长担任生物分册的主编。这套书出版后不久便荣获了第一届出版政府奖。

“新世纪版在福州路的上海书城举办首发仪式,这天一大早外面就排起长队。叶永烈和上海几个著名的院士,都参加了当天的签售仪式。大家不仅仅是奔着这套书来的,更是为了让科学家签名而来,排队购书的人把书城围了一大圈,占据了几条马路,甚至还惊动了当地公安部门出动警力维持。”李名慈回忆道。

科普读物不仅要多多,更要益善

2013年8月,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在上海书展上正式推出。该版包括360万字,5000余幅图片,共18卷16开本的全彩色图文。据悉,最新版有700多名科技工作者参与编写工作,其中包括100余位两院院士担任编委,有40余位院士亲自撰稿,还有不少作者是来自“科学松鼠会”、“果壳网”等的科普界明星或是科普作家。他们的加盟,让少儿科普更与时俱进,时尚好看。

《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

“以前人们讲科普就是Science Population,现在应该改变一下认知,科普其实更应该是Science Communication,人人既是传播者,也是接受者。从前四十年所有的科普读物都在讲科学知识,而没有人或很少人讲如何学习科学知识,为什么要学习科学知识。现在更要提倡科学精神,科学态度,要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向主动的思考,这才是未来科普读物的发展方向。”李名慈告诉南都记者。

网络编辑:思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