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组织的两会建言

对公益组织来说,提交政策建议案也并非易事,以合适的方式,在恰当的时机推动政策发展,往往是机构宗旨、议题设置、策略方法多方考验交织的“鏖战”。

改变不是一天发生的,“可能第一年,政策部门发现了这个问题,第二年着手调研,随后几年又有不同的部门加入共同提出解决方案,进一步改变……”更重要的是“坚持方向,年复一年,不断发出自己的声音”。

(本文首发于2020年6月4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张玥晗

2019年两会前夕,绿发会召开两会提\议案建议会,邀请代表委员和社会各界的建议人代表,一起开会讨论收集到的两会建议。2020年的建议会,则因为疫情转移到了线上。 (受访者供图/图)

2020年5月16日下午,北京大爱清尘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大爱清尘)联同多家机构举办推动解决尘肺病农民问题研讨会。

这场连续九年在全国两会前举办的研讨会,目的很清楚,“借此契机,向社会传递更多有关农民工尘肺病防治需求和解决对策的声音”。受疫情影响,今年的研讨会改在网上进行。

2020年5月18日,由北京众一公益基金会、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等机构发起的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座谈会召开。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共同探讨未成年人保护问题。

据南方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全国两会前后,环境保护、妇女儿童权益、残障人士等不同领域的多家公益组织,都通过不同渠道与参会代表委员们联系交流,并提交相关政策建议案。

公益组织借助全国两会发声,代表、委员通过公益组织议政,近年来,双方合作日趋常态。

对公益组织来说,提交政策建议案并非易事,以合适的方式,在恰当的时机推动政策完善,往往是机构宗旨、议题设置、策略方法多方考验交织的“鏖战”。

“公益机构把尖锐而沉重的社会问题摆上台面,并倡导推动政策改变,确实需要智慧。”大爱清尘创办人王克勤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但多位来自公益机构的负责人都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经过多年合作,公益组织参与两会建言,目前到了“最顺畅”的时候——代表委员的建议案、机构提出的意见建议和专家观点,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多数可以被参考乃至吸收。

年年发声

最早参与两会建言的公益组织,是一批环保机构,如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的自然之友,创立初期就开始通过全国政协提出相关环境提案。自然之友总干事张伯驹承认,这是源于“机构的基因”,创办人梁从诫曾担任全国政协委员。

推动政策改变这条路,对融合中国家长组织网络(下文简称家长组织网络)理事长戴榕并不容易。作为一名精神残障儿童的母亲,可谓一路上“摸爬滚打”。

2012年,为了像儿子一样的特殊孩子较为顺利就读普通学校,戴榕与广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