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牺牲一个人救五个人?

一项包括全球42个国家共7万人的大型调查结果揭示了人们面对这一经典的道德难题时的想法,答案既有高度一致的地方,同时也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本文首发于2020年6月11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朱力远

实验示意图:图左为控制轨道转向的场景,图右为从人行天桥推人的场景,图中为环形轨道场景。 (PNAS/图)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辆有轨电车驶来,马上要撞到车前轨道上的5个人,但有一个控制轨道的开关,可以让电车马上转向旁边的另一条轨道上,在那条轨道上,它将撞到那里的1个人。如果你恰好在现场,有机会在这紧急的时刻操纵这个转轨的开关,你会怎么做?

再换一个场景:同样是一辆有轨电车马上要撞到5个人,你站在轨道上方的人行天桥上,如果将一个人从天桥上推下挡住电车,这个人虽然会死,但那5个人会得救,你是否会这样做?

当然,这两个虚拟的场景和假设的条件,现实中我们几乎不可能遇到,但这两个疑问背后所提出的“是否应该牺牲一个人去救很多个人”的问题,却有可能在极小概率下以不同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真实生活中。它跟“是否应该牺牲自己去救别人”之类的问题有明显的区别,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应该用一条生命去换多条生命。

以1救5,到底算是救人还是算害人?应不应该这样做?这个道德层面的争论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受到哲学家、心理学家等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的关注。除了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设身处地的公众也有不同的选择倾向。2020年2月,一项包含全球7万人的大样本调查结果进一步描述了人们面对这个道德困境时的想法:答案既有高度一致的地方,同时也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文化因素会影响人们的道德判断。 (视觉中国/图)

间接伤害的接受度更高

这项研究给参与者展示三个相关场景,让他们做出道德判断。除了控制轨道转向的场景(图左,简称“转轨场景”)、从人行天桥上将人推下的场景(图右,简称“人行天桥场景”)外,还有一个环形轨道场景(图中)。与转轨场景不同的是,环形轨道转向后会再绕回到直行轨道上,这就意味着牺牲1个人救5个人这样的因果联系会更明显,相比之下,转轨场景中,可能更像一场因救人产生的意外。

由此,环形轨道场景中,如果最终因他人介入导致这单独1人的死亡,而5个人存活的话,那么改变这些人命运的介入操作,既不像人行天桥场景中推人那样让人明显感觉存在刻意伤害,也不像转轨场景中那样虽致人死亡但感觉更像一场可预见的因救人所产生的副作用。这样,环形轨道场景中的道德压力似乎介于其他两个场景之间。

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等单位的科学家开展了这项研究,他们在网上向实验参与者以随机顺序分别展示这样图文结合的三个情景,并要人们回答图中那个轨道之外的蓝衣男子应该怎么做,每个场景的答案无非两种:要么采取行动牺牲1个救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