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桃花源”

今天,从梁庄出去的孩子们也会想家,想那条河。但是,内部的风景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本文首发于2020年6月11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刘悠翔

梁鸿小说《四象》中的绝大部分细节都有史料支撑。她希望为人物内心的支离破碎赋予历史感,“有时间和空间的沉淀在里面”。图为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剧照。 (资料图/图)

本业是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的大学教师梁鸿,2010年开始以非虚构作品《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成为全国知名的记录乡村人命运和现状的作家。

从2015年起,梁鸿转向虚构类写作,短篇小说集《神圣家族》把笔触从梁庄转向吴镇。其实,她老家的村庄并不叫梁庄,梁庄的上一级行政区划也不叫吴镇,县城邓州在她书中也叫的是古称“穰县”。她的非虚构和虚构作品里的人物谱系,构成了一个“神圣家族”。

《神圣家族》在2020年重印,十二篇故事里,《明亮的忧伤》写县师范学校的几个毕业生。乡村小学教师海红看到同学明亮的宿舍有一大堆煤球灰烬堆在正中间,对她来说,这似乎是一个隐喻——她意识到如果精神贫乏封闭,无论多少雄心壮志都会被埋葬于此。她转身离开,并下定决心要走出去。

海红身上也许有梁鸿自己的影子。梁鸿从邓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在乡下当了三年小学老师。此后,她考到南阳教育学院去进修了两年大专,同时自学考本科,后来又读研读博,走上学术道路。

“农转非”离开了农村多年,2007年,生活忽然到了一个节点,她感到需要寻找突破,而城市没有给她提供这样的契机。她回到河南老家“梁庄”。从2007到2009年,她利用寒暑假,在老家住,跟村里人“晒太阳”“聊家常”。她用的录音笔只有三个小时容量,每天中午整理录音,那两年整理得头痛。

“村民的话特别生动,我意识到不应该用我的语言来改造。我的语言已经知识分子化了,而方言充满生活的质感。”梁鸿说。

梁鸿最近一次回老家是2019年5月,跟随贾樟柯和他庞大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摄制组。在那部关于乡土中国的纪录片中,贾樟柯采访了贾平凹、余华、梁鸿等几位作家。

关于“老家”的《中国在梁庄》出版后,引发大众对当下乡村状况和非虚构文体的双重关注。《出梁庄记》则是梁鸿跟父亲一起去村民外出打工的地方跟踪采访而成的。他们去了郑州、青岛、呼和浩特、乌鲁木齐、东莞等地,梁鸿回忆,“我父亲是我很好的伙伴,我已经不认识很多乡亲了,也不知道怎么打开话题,但我父亲都认识。我父亲跟他们吃饭喝酒,聊村庄的爱恨情仇,我在一边记录。”

2017年出版的《梁光正的光》是梁鸿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写那个什么时候都穿着白衬衫的父亲,其时她父亲已经去世。

她长篇小说的真正突破和成熟之作,是2020年出版的《四象》。这部书的主人公韩孝先是个突然精神失常的大学生,游走于死者与生者交错的世界,他是一个通灵者,一个守墓人,或者是一个使者。小说的言说结构是从这个死而复生或鬼魂附体者的角度看生死两界。不少人认为,作家梁鸿通过此书完成了从非虚构作家到虚构作家的成功转型。

梁鸿倒没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