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之围: 一座城和一个王朝的最后时光

为了争夺铁打的襄阳,白起、孙坚、关羽、岳飞、李自成、张献忠等风云人物都曾在此鏖战——据统计,自古至今,发生在襄阳的战事多达170余起。而南宋末年的六载围城,正可谓:更能消几番风雨,最可惜一片江山……

(本文首发于2020年6月11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杨嘉敏

襄阳是鄂北重镇,图为襄阳城北门“临汉门”,汉江对岸就是樊城。汉江作为护城河,此处江面宽度超过百米,在冷兵器时代是攻城一方的噩梦。 (视觉中国/图)

沿着大桥西端的河岸,我独自行走了大约20分钟。这是一条南方地区常见的小河,河面既不宽广也不狭窄,河水既不清澈也不肮脏。几百米外,小河汇入大河,江面变得开阔,江水变得丰盈。小河叫清河,大河叫汉水。

几百米的路段上,我次第经过:一片正在修建的工地。一所不起眼的小学。一段似乎废弃了的铁轨。一些拥挤而零乱的民居。几家半掩半开的商铺。——无论如何,眼前的安宁与琐屑都无法和那场关系到一座城市和一个王朝命运的战事联系在一起。

然而,史料却不容置疑地告诉我:就是在这里,740多年前一个夏天的夜晚,江水暴涨,上百只战船载着3000名敢死队员,顺流而下,直入汉水。他们,试图拯救一座被围困了数年的孤城,试图拯救一个半壁江山岌岌可危的偏安王朝……

夫襄阳者,天下之腰膂也

3年过去了,李曾伯依然对往事记忆犹新。那是他一生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1254年正月初一,新年伊始,李曾伯来到襄阳城外,令人在一方平整的石壁上刻下一篇铭文。

七百多年过去了,一个炎热的夏日午后,经导航指引并询问路人,我来到摩崖石刻前。

刘备骑着的卢一跃而过的檀溪。 (聂作平/图)

那是岘山之麓,檀溪之滨——檀溪,就是刘备依附刘表时,遭到蔡瑁暗算,仓皇间骑着的卢马跃过的那条小河。崖壁上,斧削般地平整出20平方米左右的岩面,刻写着11行计79个大字。如今,人们把它称为李曾伯纪功铭。

李曾伯要纪的功,是从蒙军手中收复襄阳并重建。纪功铭由序和铭两部分组成。序说明了勒石的原因:大宋淳祐十一年四月二十有七日,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奉天子命,调都统高达、幕府王登,提兵复襄、樊两城。越三年正月元日,铭于岘

之后,是铭文正文——其铭曰:壮哉岘,脊南北。繄墉壑,几陵谷;乾能夬,剥斯复;千万年,屏吾国。

——翻译成白话文,大意是:雄壮的岘山啊,你是南北之间的脊梁。坚固的襄阳城啊,你经历了多少陵谷之变。圣主英明决策,毅然将襄阳收复。千秋万载,它都像屏障一样保护大宋。

生活于南宋中晚期的李曾伯遭逢的,是一个兵连祸结的乱世。偏安南方的南宋先后与强大而暴虐的金国及蒙古为邻,战争的硝烟经年不绝。

宋蒙联合灭金后,南宋便是蒙古的既定征服目标。四十余年间,除了因汗位更替外,其余时间,蒙古一直坚持不懈地兵锋南指。

南北对峙的地理特点,决定了宋蒙之间有三个主战场。最初,蒙军的主要进攻方向是西线,即四川。忽必烈即位后改变策略,由西线变为中线。因为,他看到了灭宋最关键的一步,那就是必须先占领一座举足轻重的城市。只有占领了它,才能彻底消灭南宋。

这座城市就是襄阳。

第一个向忽必烈建议灭宋必先取襄阳的,是一个叫杜瑛的隐士。那是1259年,忽必烈率军自河南南下攻鄂州,路过相州(今河南安阳)时,特意去拜访杜瑛。

杜瑛侃侃而谈。他说,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东西有三个,即法律、军队和粮食。“国无法不立,人无食不生,乱无兵不守”。而积弱的南宋,三者都极为缺乏,是即将灭亡的征兆。至于灭宋之法,他认为:“若控襄樊之师,委戈下流,以捣其背,大业可定矣。”

就在这一年,蒙哥于前线去世,忽必烈率兵北返争夺汗位,并于次年三月即位。即位之初,一个叫郭侃的汉将又上了平宋策,其见解,与杜瑛完全一样:今日之计,当先取襄阳。既克襄阳,彼扬、庐诸城,弹丸地耳,置之勿顾,而直趋临安,疾雷不及掩耳。——后来蒙军的灭宋路线,几乎与郭侃的建议完全相同。

不过,斯时忽必烈汗位未稳,还来不及把灭宋提上议事日程,是以主动派出郝经与南宋议和。几年以后,后方稳定,他毫不犹豫地发动了灭宋之战。这一次,兵锋所向,正是襄阳。

襄阳真的有那么重要,重要到它的得失竟关系到一个王朝的生死存亡吗?

明朝覆灭后,遗民顾祖禹毕30年之功,完成了一部考订古今郡县变迁与山川险要利害的巨著:《读史方舆纪要》。

书中,顾祖禹指出,如就湖广而言,战略要地是荆州;如就东南而言,战略要地是武昌;如就整个天下而言,战略要地是襄阳。他认为,“盖天下之要领,襄阳实握之”。占有襄阳,进可以图西北,退可以固东南。因而,襄阳乃是“天下之腰膂”。

顾祖禹并非夸大其词。襄阳的腰膂意义,乃是由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山川险要决定的。

南襄盆地及襄阳位置图 (梁淑怡/图)

2019年夏天,我从北方漫游归川,自河南新乡南下襄阳。公路进入方城境内,原本一望无垠的华北大平原渐行渐远,窗外出现了连绵的山峰。我知道,我已来到著名的南襄隘道。

河南西南部和湖北西北部,是中国大地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交会处。在这里,伏牛山、桐柏山、大洪山和武当山围合出一片方圆2.6万平方千米的盆地。盆地北端是南阳,南端是襄阳,称为南阳盆地或南襄盆地。盆地西南侧,汉水斜斜流过;盆地内部,河网密布,并基本向南流往襄阳,注入汉水。南襄盆地位于中国腹地,古时称为天下之中。

南襄盆地以北,秦岭—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诸山首尾呼应,横亘于中国中部,是阻断南北交通的巨大屏障。幸运的是,山与山之间有一些缺口,成为古道的必经之地。方城境内,就有一个这样的缺口,缺口以西是伏牛山,以东是桐柏山。这个缺口称为方城垭口。从方城垭口进入南襄盆地,经南阳而抵襄阳,便是沟通中原和南方的捷径,称为南襄隘道。

历史上,南方的楚国北向争霸,大抵通过南襄隘道。为此,楚国在方城境内筑有连绵的长城。

尤其重要的是,襄阳往南,又是另一条古道的起点。这条古道称为荆襄驿道,从襄阳南下,经荆门抵荆州,以及更为辽远的南方。

这一点,严耕望曾说,“古代中国之疆域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主体,而中隔秦岭、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邵小乔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