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湖生死录

过度捕捞、水葫芦过度繁殖以及严重的工业污染依然是维多利亚湖盆地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最大原因,如何在人们的生存困境和维多利亚湖的生态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显得迫在眉睫

责任编辑:方迎忠 郑洁

坦桑尼亚布科巴,一晚的暴风雨过后,船只停泊在维多利亚湖滩上,白鹭聚集于此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位于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之间的维多利亚湖是非洲最大的湖泊,世界第二大淡水湖,仅次于北美洲的苏必利尔湖。“复杂美丽的维多利亚湖生态系统,在环保主义者眼中丝毫不逊于伦勃朗的绘画,却永远地消逝了。”荷兰生物学家泰斯·戈尔德斯密特曾在这里从事研究,然后把这份遗憾写成了《达尔文的梦幻池塘:维多利亚湖上的悲剧》。

201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的《维多利亚湖盆地淡水生物多样性》报告称,维多利亚湖中有近20%的淡水生物面临着物种灭绝的风险。过度捕捞、水葫芦过度繁殖以及严重的工业污染依然是维多利亚湖盆地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最大原因。

自1950年代起,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尼罗河尖吻鲈被引入湖中,用以增加湖区渔业的产出。但是体形庞大的食肉鱼尖吻鲈繁衍迅速,疯狂吞噬本土的鱼类,至少有两百个鱼种自此灭绝。

另一主要入侵物种则是原产于南美洲的水葫芦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