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亿善款捐小微企业引发争议

项目执行后,连基金会从业人员也会困惑:慈善财产能“捐”给企业吗?在日常的公益实践中,企业通常是捐赠者,而不是从慈善组织获取资源的一方,慈善组织好不容易从捐赠人、社会公众募得的资金,可以送给企业吗?大众募来的资金能随便花吗?

对这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学者、基金会从业者多有顾虑,甚至为此组织闭门会议。与会专家达成了一定的共识,认为能否捐款给企业,最终要以其实际行为来判断。

(本文首发于2020年7月30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张玥晗

“和衷共济”项目第三期共收到资助申请2706个。2020年4月7日,项目组邀请顺德公证处工作人员进行现场摇号抽选,产生266家拟资助名单。 (受访者供图/图)

2020年的小生意,对于广东佛山市顺德区的杂货铺小老板郑锦升来说,格外清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顾客稀少,“坐在店里能打瞌睡”。

好在今年2月初,疫情吃紧时,郑锦升申请当地慈善组织的一项针对个体户、小微企业的资助应急计划,获得2万元的资助,“大概能支持近半年的店租。”郑锦升说。

为应对疫情冲击,这项名为“和衷共济”小微企2亿元应急支援计划专门面向顺德区小微企业发起,具体款项由广东和的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和的基金会)捐赠,顺德创新创业公益基金会负责执行。截至2020年4月17日,顺德区共4462家个体工商户及小微企业获得资助。

高达2亿元的纾困计划发起后,在当地获得好评,但公益业内却引发众多讨论。2020年5月15日,数位专家学者为此组织闭门会议,探讨慈善财产是否能捐给企业,如果可以捐,需要基于什么样的原则和规则。

专家基本认为,“和衷共济”项目符合慈善法第三条规定的慈善目的,但也有人心存警惕,认为打开了“慈善财产捐给企业”的大门,是否会令投机取巧者跃跃欲试,进而泥沙俱下?如何获得公众认可,制定全国范围的新标准,让更多的类似项目获得可操作性,都需要进一步讨论。

疫情袭来

佛山市顺德区的锦来杂货铺已经开了十来年,柴米油盐、洗漱用品等日用品把不到五十平米的门面挤得满满当当。店铺面前的大街通向菜市场,本地人或外来租客买菜时能顺手买些油盐酱醋回家。

但疫情以来,店里的生意冷清了很多。店主郑锦升原来也给一些学校食堂供货,送些粮油米面。现在学校加强了防疫管控,所有合作的商户都经过新一轮的资质筛选,“需要教育部门批准的名单”。杂货铺未能入选,加上酒店餐饮的订单也少,7月26日,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期间,杂货铺中顾客稀少,郑锦升坦言,“整体只能恢复到七八成”。

为此,郑锦升很感谢“和衷共济”项目的支持,4月初,佛山市政府颁布免征社保政策,也给他减轻不少压力。

金日灯饰负责人黄文锋和郑锦升有同感,“拿到资助,可以稍微喘口气”。

黄文锋开店20年,店铺约有130平米,每个月承担铺租和水电人工费用3万元左右,资助的两万元虽不多,刚好支付四名员工一个月的工资,但她觉得“有人情味”。

“有人知道我们正在‘捱’着”,另一受助企业金壶春茶叶店店主王焱认为这一资助颇为鼓舞、提振士气。

这正是和的基金会发起此项目的初衷之一。

据和的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阿柴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