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人性幽暗一面,对文艺作品不可或缺

一个只有善的世界,是不可能的,那么怎么可以要求文艺作品中只有善?对恶的讲述与抨击,也是弘扬善的正确对策

(本文首发于2020年7月30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陈斌

(图文无关)一个只有善的世界,是不可能的,那么怎么可以要求文艺作品中只有善?对恶的讲述与抨击,也是弘扬善的正确对策。 (视觉中国/图)

“杭州失踪女子遇害案”是一个月来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如果用小说或电影的形式来讲述这一案件,作家或导演们应该怎么去创作?——这个问题也是重大刑事案件发生后,人们普遍会去做的一个设想。这次,相较于舆论的鼎沸,创作群体的声音小到几乎没有,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块“烫手山芋”。

在嫌犯被抓捕前,网民已经勾勒或刻画出无数惊心动魄的情节与画面,后来警方证实,嫌犯的几个身份以及一些经历是不存在的,于是这种编造,给案件赋予了诸多“文学性”。这种“文学性”又强化了关注者的共情能力,过度的“共情能力”制造出了一种自我恐慌,有网友说走在街上会不自觉地四顾,有种不安全感,这是一个不好的现象。

同时,社交媒体上又一次开始弥漫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