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大爆炸:多次预警,一场本可以避免的灾难

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大爆炸,目前已造成137人死亡、至少5000人受伤。爆炸造成的巨大生命和财产损失,令黎巴嫩本已孱弱不堪的经济雪上加霜,也不可避免会和错综复杂的国内政治挂钩,后续的追责和善后工作,将再次考验这个国家各党派的政治智慧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黄剑

爆炸发生后,贝鲁特港口黑烟弥漫  图 / 人民视觉

当地时间8月5日,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港口发生了大爆炸,死亡人数目前已经上升至137人,另有至少5000人受伤。据贝鲁特省长的说法,该市约有一半的建筑物受损。从爆炸的严重程度看,相当于发生了一次3.3级烈度的地震,爆炸的TNT当量大概在150吨左右。而当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测到的地震等级是3.5级,爆炸当量是180吨。此次爆炸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引发事故的是储放在港口仓库长达6年的2750吨硝酸铵。据《纽约时报》报道,7年前,一艘名为“罗兹号”(Rhosus)的船悬挂着摩尔多瓦国旗,带着一船硝酸铵离开了格鲁吉亚的海港城市巴统,前往莫桑比克。船主据称是居住在塞浦路斯的俄罗斯商人伊格尔·格里丘什金。船长普罗科谢夫现年70岁,已经退休。他说,格里丘什金曾告诉他,他无法支付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费用,所以要把船开到贝鲁特,装载更多的货物,包括重型机械。于是,2013年11月,这艘船绕道前往贝鲁特,随后因严重违反船只运行规则和未支付工资被扣。船主选择了弃货,于是这批2750吨硝酸铵就一直存放在贝鲁特港12号码头。

硝酸铵(NH4NO3)由于含氮量高,主要被用在农业中,当高氮肥料用。另外,由于硝酸铵遇热会分解,且温度越高反应越迅速,在温度达400摄氏度时反应会极为猛烈,且能与任何易燃液体、大部分粉状金属混合,形成冲击力极强的爆炸混合物,因而也被用来制造炸药。但硝酸铵在常温下并不会自行燃烧,在耐撞击方面也极其钝感,只有在遇到高温时,才会发生剧烈爆炸。

8月4日,贝鲁特港口爆炸现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