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世界冠军的知青岁月

“我是上海知青张德英,1966年曾荣获全国少年冠军。看了你们在31届世乒赛的电影,我很激动和难过,只能说我想打球”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周建平

从1977年至1981年,张德英连续三次随中国队出征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第34届至第36届),获得了3枚团体冠军金牌和2枚女子双打冠军金牌

在当代中国,没有其他体育运动能像乒乓那样,承载着如此多珍贵的历史记忆。这些历史常读常新,如“乒乓外交”在今天来看就有着更为丰富的意义。被徐寅生称为“乒乓球世界冠军摇篮”的上海,从1953年第20至2018年第54届世乒赛,为国家队贡献了近三分之一的主力队员。上海通志馆与中国乒乓球学院合作,为21位老中青上海乒乓名将做了口述史,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的相互印证,是这些故事的一个母题。

本文节选的是“知青冠军”张德英的故事。1953年生的张德英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上海知青,1974年代表黑龙江省女队夺得全国锦标赛团体冠军,并入选国家队。她是第34、35、36届世乒赛女子团体冠军主力队员,两获女双世界冠军,曾任上海乒乓球队教练,后创办张德英乒乓球培训中心。文中,张德英回顾了自己的乒乓与知青经历交集的岁月,以及其拼搏的一生如何体现她所理解的“精神与命运”的关系。

1960年代,张德英(后排左二) 和刘萍、高爱莉等队友在上海市青少年体校门口合影  图/刘萍提供

知青记忆

第26届世乒赛在北京举行的时候,我正在静安区常德路小学读书。那时学校的球台不太好,但我打球的劲头很足,一放学就去打,有时回家后还到附近小菜场的板台上打;平时则喜欢看别人打球,小学老师也指点一下,总的来说是自然学的。

1964年,上海市少体校招生,记得是在黄浦体育馆测试选拔的,我穿的是塑料鞋,水泥地很滑,我索性就脱了鞋子,赤脚上场了。也许招考的老师看我有股劲,打球的灵敏性也不错,就选了我。进队以后是池惠芳教练带我的,因为进行了正规训练,进步很快,成绩也蛮好。这时中国乒乓球队为国争光的事迹已为万众景仰和追捧。我就把庄则栋、徐寅生、李富荣、张燮林、林慧卿、郑敏之、李赫男等世界冠军的照片挂在床前激励自己。我是典型的左推右攻正胶打法。1966年我14岁,池指导带队到北京参加全国少年比赛,我和徐剑琴、邵培珍组成的混合组拿了全国团体冠军。周总理给我们颁发奖状,我们真是又激动又高兴。

正当我打球技术上升时期,“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市少体校也停止了训练,乒乓馆的大门关闭了,没有球打了,我很伤心。但我确实喜欢打球,就约了队友王家麟,从窗户里爬进去,那时人比较瘦小。而且我们还随身带着电灯泡的,因为球馆里面的灯泡都被卸掉了。打完后我们再从窗户翻出来。那时,我和王嘉林还骑着一辆自行车,要么他带我,要么我带他,到处约人“打野球”。记得我们曾去上海音乐学院打过一次比赛。

不久,“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了。我见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招人,还说有打乒乓球的地方,而且兵团还有工资,我便决定去了。市少体校有三十几个人报了名,乒乓球队的只有我去了黑龙江兵团,还有一个人去了江西。那天,同学帮忙弄了辆黄鱼车,把我在市少体校宿舍的行李运回家中,我还从车上摔了下来。走的时候很多人都到火车站送行,我们一帮十几岁的孩子,听着高音喇叭里 “到农村去,到边疆区去”的歌曲,踏上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