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观战”,仿制药厮杀,“一毛钱”品种频现,第三批国家药品集采开标

两轮药品集中采购过后,外资药企发现“中标者得天下”并非一成不变的定律。“集采虽有量,但降价后利润太低,让跨国药企选择策略性放弃市场。”

“惨胜,未必值得庆贺。”一位药企代表向南方周末记者感叹,有些品种单片价格不足一毛钱,如何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兼顾利润,是摆在企业面前的难题。

责任编辑:曹海东

按照国家“以量换价”的设想,中标企业药价大幅降低的同时,将获得大量市场,未中标企业则退出竞争一线。 (视觉中国/图)

20年前,美国药企辉瑞研发的蓝色小药丸“万艾可”(俗称“伟哥”)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小小一颗,售价约200元。14年后药品专利到期,价格降到约80元一粒。2020年8月20日,齐鲁制药以最低价每片2.08元,击败原研药厂辉瑞和竞争对手白云山“金戈”,成为唯一中标企业。

这一天,被称为医药人“高考”的第三批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在上海开标。56个品种涉及糖尿病、高血压、抗肿瘤、精神疾病等治疗领域,公众熟悉的降糖药二甲双胍、抗生素阿莫西林等常见药亦在列。

这不单是一场决定几百亿药品市场归属的采购,也将决定普通人未来看病的费用高低。当日深夜,上海阳光采购网正式公示拟中选结果:55个品种皆有药企降价应标,乙肝药拉米夫定片成为唯一的流标品种。据新华社消息,此轮采购共有189家企业参加,拟中选产品191个,平均降价53%。

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后,已经开展了两轮常用药品集中采购(以下简称集采)的尝试。2018年底,药品带量采购在11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梁淑怡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