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鸿·梁庄人物志丨吴桂兰

(本文首发于2020年8月27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朱又可

【梁庄人物志】

在因疫情而不断被推延之后,暑期之初,我终于得以回梁庄做“梁庄十年”的调查。一直想做一个真正的“村庄志”,想从最实践的层面去书写梁庄的变迁——土地、空间、人事的变迁,另一方面,也实实在在想考察现实世界中生命的连续性,人如何生,如何奋斗,如何挣扎,最后,如何死。

许多人物慢慢涌现出来,从现实中,也从我的脑海中。他们存在着,也正在被遗忘,他们被遗忘,但同时,也顽强地存在。我被他们的某一神情、某一故事、某一状态所深深吸引,也总觉得,这里面承载着生命很深的奥秘。

这一个个人物,从“梁庄”和无数个“梁庄”溢出,成为独立的个体,屹立于沉默乡野之中,最终,化为人间传说的一部分。——作者前记

(梁淑怡/图)

第一次见到吴桂兰,是在早晨五点多钟。

吴镇刚刚从睡梦中醒来。

老十字街口那家胡辣汤馆的香味已经蹿出来,油锅里的油开始翻滚,第一批金黄的小油条即将出炉。卷闸门的隆隆声此起彼伏,一家家商户的门打开,迎接街上飘来的第一缕香味。货车、三轮车、小卡车陆续出现在十字街口,车的主人打着呵欠从车上下来,把百货、蔬菜、肉架从车里搬出来,往自己的摊位上摆,所谓摊位,也多是几块青石板条,或者,就以自己的车、货架为界。都是熟人,对自己的位置非常清楚,倒也极少发生争执。

那些提篮子的、骑自行车的、推小三轮的小摊贩,也正慢慢往街上赶。他们多是身体还算康健的老人,往往早上四五点钟就起来,到自家地里摘菜,带着露水的红薯叶尖,红红的苋菜,瘦小的韭菜,肥肥的长豆角,长长的线辣椒,加起来也不超过两袋,摘完就往镇上赶。他们的摊位是不固定的,早到早占,沿着十字街,往左右两旁延伸,往往紧挨路面,有时候几乎就在路中央。行人走过去,眼光略扫过去,老人们就立刻把目光粘上,巴巴盯着你,一旦你受不住这目光,停下来,蹲下去,那你就跑不掉了。那新鲜的红薯叶滴着水,支棱着叶子瞅着你,那青里泛红的辣椒浑身都释放着清香,那韭菜虽瘦,但也正应了自家地里的菜“健康”那一心理。于是,你各样买了几把,老人说,你看,就剩下这一把了,都买了吧。他看着你,你觉得如果不多花这一元钱简直良心过不去,于是,你把菜都买了,老人摊位上的东西挪到了自己的手上,你发现,其实还挺沉的,而此时,你才刚刚进入吴镇的集市,离十字街的位置还有两百米。前面还有无数摊位等着你。

其实,这往往是一个长久不归家的家乡人才有的行为。住在镇上的人,或者四里八乡常来赶集的人不会这样。他们会分辨出哪些摊位其实也是批发来的菜,哪些人会缺斤少两,他们最大的本领就是一边笑眯眯地打着招呼,喊着三婶四爷之类的,一边狠着心走过菜摊去买另一家的菜。

最最灵活的是那些卖熟食的、卖油饼、卖炸鸡(吴镇这几年才引进的)的,一个小三轮,改装成一个流动食堂,随叫随停,他们的车上往往装一个小喇叭,喇叭里发出高亢、重复的声音。从街头到街尾,又从街尾回到街头,由不得你听不到,由不得你不看一眼。那些酱赤鲜红的颜色,散发着可疑的香味,吸引着大人小孩子的目光。

但在早晨五六点钟的时候,这些声音都还压抑着自己。吴镇的大部分居民并没有醒。街头虽然忙碌,却依然安静,能听到的只是模糊的切切低语声。

沿着老邮局的那条主路,往街里走,路两旁分叉出一条条路,这些附路上住的多是吴镇的老居民。自家的门口,打扫得干干净净,放几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阿柴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