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感染案例频现,自然免疫扑朔迷离

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中国香港和美国内华达州报告的两例性质不同的再感染病例,让自然免疫力到底能维持多久的问题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责任编辑:朱力远

8月26日,人们在美国纽约中央公园散步。 (新华社记者 王迎/图)

随着大流行时间的持续,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更多特点被发现。继2020年8月25日香港大学研究人员报告称发现了世界上首例新冠再次感染案例后,荷兰、比利时也传出有再次感染的案例。8月27日,美国内华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在预印本网站SSRN上发布了一项案例研究,称当地同样发现一例新冠康复后再次感染的案例,而且再次感染后不仅出现了发烧、头疼、咳嗽、腹泻、恶心等常见感染症状,随后还出现缺氧,情况严重到被送进急救室。

这让再次感染的风险问题引起科学家们的特别关注。此前2月,在新型冠状病毒还未全球流行时,中国多地就出现有感染者出院后又测出阳性的情况,引发人们对复阳案例的困惑:是再次感染复发还是出院标准有漏洞造成的假治愈?

在3月初发布的第七版试行诊疗方案中,除了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和肺部影像学显示症状的好转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解除隔离和出院的标准中还将“两次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阴性”精确表述为“连续两次痰、鼻咽拭子等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阴性(釆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

在随后对复阳案例的追踪分析中,专家一般认为复阳案例是病毒未清除干净或检测时采样部位不同造成的检测结果差异,比如下呼吸道的病毒通常比上呼吸道多,更可能检测出阳性,而由于粪便中可能的病毒残留,感染治疗后期,肛门拭子比咽拭子更可能呈阳性。

但是,美国内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思考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