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ALK 文物应得到修缮,回到人们的生活中

单霁翔-中国文物学会会长

大家好,刚才几位老师讲钟表,聊《聊斋》,说川酒,非常精彩。今天的主题是明清风华,这座中轴线就是明代建立起来的,它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它有600年历史了。刚才阿来老师说五粮液是洪武年间的,应该说有652年的历史,但是我们这条中轴线是明代的永乐年间,今年是600岁,当然这条中轴线百年来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它的骨架还在,平缓开阔的格局还在,文物古迹还在,所以北京市也在努力把它申报成世界文化遗产。

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二十一世纪

紫禁城无疑是这条中轴线上最重要的一组建筑群,规模宏大。几十年来我们为保护故宫的文物本体和它的环境也不断地做出努力,我也有幸参加了一些保护的行动。比如1997年我在北京市当文物局局长的时候,我们就看到我们52米宽的筒子河和城墙中间居然有400多户居民,20多个单位在狭长的地带,生活很不方便。当时有465条排污的管道,把污水排向筒子河,积累的淤泥已经有2米多厚,水面浮着一些垃圾。筒子河没有尊严,成为一条臭水河。   

我们就喊出一个口号,要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二十一世纪。当时距离二十一世纪三年,三年艰苦卓绝的环境整治,今天大家看到的是筒子河碧波荡漾了。无论是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天气好的时候,包括下大雪的时候,都有很多长枪短炮的照相机,摄像机,把美丽的景色,把角楼,城墙,筒子河景观传向世界各地。

重要的三件事

那么2012年1月10号我到故宫博物院工作,我感到这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地方。这里面曾经有24个皇帝在这里面居住,但是它今天是全世界常住人口最少的一座城,一个户籍人口都没有,但是他也是全世界流动人口最多的一个城,每年要接待数以千万计的访问者,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古建筑群,拥有世界最丰富的中国文物藏品,也是接待全世界来访量最多的一座博物馆。这些世界之最让我感到很骄傲,但是真正当了故宫博物院的员工走在里面,以一个观众的身份走了几次我就发觉这些世界之最,其实人们感受不到。你说你的馆舍宏大,但是我看到大部分区域其实都没有开放。你说你的藏品丰富,99%的藏品是沉睡在库房里面,拿出来展示的不到1%。你说你的观众多,但是我看到大多数观众进了故宫博物院都是跟着导游的小旗子盲目的往前走,听着不专业的讲解,看看皇帝坐在什么地方,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地方大婚。导游指一下东边,五十分钟的时间看一下,看看珍宝馆、钟表馆,御花园集合,御花园休息休息,导游说快到中午了我们出去吃饭,下午我们去长城了。其实就是这么走马观花,到此一游而已。

那么我们就想这些世界之最真的是最重要的吗?他们很重要,但是不是最重要的,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为人们的现实生活能做出贡献才是最重要的,作为一个观众当他走出故宫博物院的时候他究竟能够得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改变,我们要扩大开放,把更多的文物展示出来,让文物活起来。

我们首先做了三件事,第一进行了环境的整治,看到故宫里面还有很多几十年积累的那些临时建筑,我们喊出了一个新的口号,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三年艰苦卓绝的环境整治,135栋临时建筑被拆掉了,我们实现了我们的目标没有食言。今天人们走在故宫博物院里面,看到的只有古代建筑没有任何一栋影响安全、影响环境的现代建筑。但是人们走在故宫博物院可能更关注的是自己的脚下,自己的身边,还要进行环境的提升。过去故宫里面的道路都是柏油的地面。是1971年重新开放的时候铺上去的沥青,时间长了坑坑洼洼,我们的很多广场,端门广场,太和门南广场、景运门广场、隆宗门广场、乾清门广场,铺的都是用水泥做的砖,绿地则是用铁栏杆或者绿泥把它围上,绿地养护得更不好了,还有高高低低的井盖、灯柱,跟环境都不协调,都需要改变。用了2年半的时间我们改变了。

今天人们走在故宫博物院,所有的道路,广场上铺的都是传统的建材,砖的地面,石材的地面,几千米长的铁栏杆全部都去掉了,绿地反而养护得更好,为什么用了2年半的时间呢?因为我们要同时把1700多个井盖做平,这样人们走上去才能安全。过去人们走在我们的通道上,沥青的地面、水泥的地面,井盖、管道坑坑洼洼,今天人们走在故宫博物院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平平整整,再也没有脚下的坑洼。

第二件事儿就是我们要把古建筑修好。我的前任院长郑鑫淼先生,在故宫当了十年的院长,那是故宫发展最好、做事最多的10年,他刚一上任就提出了故宫整体维修保护工程,要用18年的时间,从02年到2020年把故宫1200多个古建筑全部修好,执行了18年,今年是2020年,我们的目标实现了。比如过去的武英殿经过修缮以后今天是陶瓷馆,西部最大的宫殿慈宁宫经过修缮以后成了今天的雕塑馆。还纠正了很多历史的遗憾,1923年6月一把大火把四大花园之一的建福宫花园烧掉了,90年来一直是这样,今天我们把它修好了,成为故宫文化活动重要的场所。

第三件事儿就是修复文物藏品,故宫修复文物藏品有着悠久历史,有着很多杰出工匠,比如我们古书画装裱修复的单嘉玖教授,我们青铜器修复的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王有亮先生,我们陶瓷修复的王武胜老师,还有我们西洋钟表修复的王津老师。王津老师非常谦虚,刚才讲的是他修复的一些成果,他一生已经修了300多座钟表,还没有一生呢,但是非常神奇的是,他在一部片子《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以后成为了男神,然后第二年在食堂碰见我,他非常高兴,他说我要去一趟美国。我说你去美国干什么,他说获得了国际电影节的白金奖,我说你演什么?他说我什么都没演,我就在这儿修钟表,他们拍摄就给他了一个奖,多少电影演员、电影导演梦寐以求的大奖呀,王津什么都没有演去美国休斯顿把这个奖捧回来了。这就是人们赞美的工匠精神。

但是我们今天知道有工匠精神还有科学技术,比如说王津老师在修钟表的时候也有很多技术,你瞧那18世纪的西洋钟表在他手里那表针还能准确地走,那水还流,鸟还叫唤,小人出来还打钟,背景还有音乐,这么复杂的技术,它是有一些科学技术的手段。那么我们就建立了人类第一个为文物建立的医院,故宫文物医院。我们汇集了200名文物医生,一个大的博物馆恐怕十几名、二十几名的故宫文物修复师就了不起了,我们为什么要200名?其实他们很多是从事科学分析检测、无损探伤的科学家。我们每一件藏品进医院以后,都要悉心检测,把它的生命历程搞清楚,把需要保留的信息要保留下来。比如这件青铜器是商代的,首先要知道它3000年来的生命历程,它出土的地点、历代人在他身上叠加的、需要保留的信息,它的金属成分是什么,它的合金比例是什么,今天它究竟得了什么病,他的有害性属于哪一种,通过什么手段能把它治愈,一套详细的治疗方案出来以后,才能送到我们青铜器修复的专家手里。

我们为这所医院汇集了很多先进的仪器设备,建立了23个科技实验室。那么这些就使我们传统工艺、传统技术如虎添翼了。比如这是一幅画,曾经挂在乾隆花园最高的墙上,符望阁的上面,5米多高,但是70年前解放战争的时候它堆落下来了,当时没有条件修就把它包起来了,今天打开一看已经碎片化了,碎了上千片,没办法研究了,但是我们用科学仪器的支持下,科学地拼对,科学地修复,一年以后它起死回生了,才知道它是一幅清朝的一个非常著名的学者董诰的一幅非常杰出的作品。这件青铜器出土的时候已经碎了200多片,没办法研究了,但是用无损探伤设备的支持下,在最大的那片铜片的铜锈下面,发现了20多字的铭文,才知道它原来是2500年前的带先秦铭文的一个鼎,非常珍贵。今天我们把它修好了。这就是化腐朽为神奇,使我们的文化遗产活起来了。

扩大开放,增加展览

通过环境整治、古建筑修缮和文物的修复,我们就有条件开放更多的区域,举办更多的展览了。2014年我们故宫博物馆终于开放了52%,超过了50%的面积,2015年开放到65%,2016年开放到76%,每年10个百分点的开放,现在已经开放到了80%。这样很多过去树着“非开放区,观众止步”的牌子的地方,今天变成了展区、展馆、展场。比如这是故宫里面最大的古建筑,叫午门燕翅楼。燕翅楼一边1000平米,两边2000平米,加中间800平米的城楼,2800平米的连续的空间,但是过去这里面是一个大仓库,保管着39万件外贸、文化大革命汇集的这些文物在很多的地点里面堆放。这个瓷器人们踩在下面往上面摞,踩得咯吱咯吱的,没有得到保护。他们也进不了故宫博物馆,因为它们不是宫廷文物,和我们馆藏的性质不管。但是正好国家建了一个大的博物馆,叫国家博物馆,缺少文物,我们就把39万件文物移交给了国家博物馆。这样我们的午门燕翅楼得到了整治,得到了开放,我们把它建成了世界最有魅力的临时展厅之一。 

因为我经常接待外国的博物馆馆长、文化部长,他们到这个展厅眼睛都亮了,纷纷要求把他们的展览送来,所以我们的展厅一直很忙。比如来自印度的中印雕塑艺术展,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宝藏展,来自法国的十八世纪的珍宝艺术展,我们的紫禁城与海上丝绸之路展,非常有影响的“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来自卡塔尔的展览,来自莫纳尔哥的展览,我们齐白石艺术的特展。去年春节举办了“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每天少则2万多观众多则4万多观众走入这个展区,改变了很多人进了故宫博物院一直往前面走的习惯。进了故宫博物院先看到的是丰富多彩的展览。

2014年我们推开了一座座大门,这座大门叫隆宗门,从来没有开放过,它的开放意味着我们广阔的西部区域第一次开放,这个区域很宽阔,我们的员工把它称之为叫女性的世界。我想了想,认为不太准确,我增加了两个字更准确,这里是“退休女性的世界”。因为它居住的是皇帝的母亲们,很有时间,建了很多的佛堂,很多的花园,最大的宫殿是明代嘉靖皇帝给他母亲建的皇太后的寝宫,非常大规模的建筑群,我们在这里举办了5个雕塑展览,终于成立了故宫博物馆的雕塑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10200各个时期不同材质的雕塑,但是过去没有雕塑馆,他们在库房里睡觉,高大的雕塑连库房都没有。比如说这个高大的菩萨1500年历史,北齐的,但是几十年来就在我们的南城墙的墙根底下站着,我们的佛像在地上躺着。每次走到这里,我心里特别的难过,我说你瞧这么珍贵的文物,你瞧他们无论是佛,还是菩萨,脸色都不好,表情都不好。今天脸色表情都好了。

我第一次到我们的库房,吓我一跳,我说谁躺在我们台阶底下呢?他们说,周恩来总理特别批准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要给故宫一套,我说兵马俑这么珍贵的文物怎么躺在台阶底下呀,围着一个海绵躺在担架上,跟一个伤兵似的。当时那批马倒是站着的,马的脚底还有一个将军也躺在担架上,太没有尊严了,我们赶快进行了抢救性的修复,然后把它在雕塑馆陈列起来。这就告诉我们,当我们的文物得不到呵护的时候他们是没有尊严的,他们是蓬头垢面的。只有他们得到细心的修复,得到展示,面对观众的时候它们才会神采奕奕,才会光彩照人,所以我们一定要叫我们收藏的1862690多个文物,每一件必须要神采奕奕、必须要光彩照人。

我们开放了西苑的寿康宫,这个院子刚开放的第一天呼啦呼啦进来了很多年轻人,他们说这里是甄嬛住的地方,这里面住的主人,时间最长的就是乾隆皇帝的生母,崇庆皇太后,其实老太太没有那么多的故事,但是她在这个院子里居住了42年,我们就把崇庆皇太后居住在这里时候使用的家具、用具,根据史料,从库房调出来,然后按照史料记载恢复了原状。乾隆皇帝应该说是一个孝子,每天早上在宫里的话,都会给母亲请安,来的就是这个房间,寿康宫的东暖阁。乾隆皇帝当年看到室内的情景,跟今天观众看的情景应该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现在比那个时候少了一位老太太就是了,崇庆皇太后居住的房子、她的卧室、起居室都按原状恢复了,直接诉说历史。

那么经过努力,我们终于开放了紫禁城内所有的花园,紫禁城有4个花园,2个明代的,2个清代的,最后开放的是慈宁宫花园,106棵大树、古树非常幽静,包括佛堂也对公众展示了。我们开始开放一座座城楼,一座座角楼。过去紫禁城4个城门,4个角楼都没有开放过,因为城墙不开放。它们做什么呢?它们做库房,高高的城台上面的古建筑跑风漏气做库房真的不合适,那么今天我们把它变成了一个个展厅,比如东华门今天是古建筑馆,故宫收藏的4900件古建筑相关藏品终于得到了展示,为了扩大展线搭了一个二层平台,人们登上二层平台还可以近距离的看我们的彩绘,在古建筑馆里有我们圆明园的塘堰儿、斗宫、金属构件、玻璃画,都是第一次展示,几乎每天都有同学们在这里上课。

我们开放了神武门,神武门是故宫的北门,长期人们走到神武门下意味着参观结束了,要走出去了,但是今天人们走到神武门下还会有惊喜,原来它的上面有两层大型的展厅,常年举办着引人入胜的展览,但是当人们走出展厅会发现他们可以不再走出神武门,不用沿着马路边走向目的地的方向。他们今天可以走在城墙上,沿着城墙走向王府井方向,走向天安门广场方向,但是走在城墙上感受就不同,他们可以沿途看紫禁城古建筑的景观,看外面的风光,沿着城墙走还会有惊喜。他们可以走进他们过去只能远远眺望、远远拍照的那个角楼,今天人们可以走进角楼。

在角楼里面我们做了25分钟的虚拟现实的片子,告诉人们怎么用榫卯结构把上万块的木头组合成每三重岩72条体的美丽的建筑的过程。今天我们开放了端门,把它建成了数字博物馆。端门规模很大,我相信这是今天全世界博物馆中最好的数字博物馆,因为它不但在于技术先进,设备先进,关键在于所有的项目都深挖自己的文化资源所凝练出的原创。在这里你可以和我们1200栋古建筑对话,在这里可以看到我们深藏在库房里的大地毯,在这里你可以调阅我们的书法进行临摹,在这里可以看到我们的绘画,可以跟里面的植物、小动物互动。在这里可以看到我们不经常展出的长卷,还可以走进多宝阁点击你喜爱的器物,把它放大来看,旋转各个角度来看,把它分解来看,了解它制作的过程,使用的过程。在这里还可以走进一些没有开放的狭小空间,比如乾隆皇帝的书房,三希堂只有4.8平米,进去2个人就满了,但是你在虚拟现实中可以走进养心殿、走进三希堂。

如果想穿一穿古代人的服装,你可以站在我们的数字屏风前面,穿起一套套古代人的服装,你要是想学习一下刺绣,你拿起垫桌把美丽的图案制完整,特别震撼的是我们的虚拟现实剧场,七部VR的虚拟现实的影片在这里循环的播放,告诉你一个正常视角下看不到的故宫的秘密。我们解放思想,开放了畅音阁的大戏楼,这是保留下来中国最古老的宫廷戏楼,但是100多年都没有演戏,也没有人想它可能还能再演戏。但是今天我们知道这些古代建筑你把它修缮好了,越正常的使用,越经常的维修,它越健康,所以我们这次维修好畅音阁以后,把它作为戏曲馆对公众开放,人们在这里可以看到我们传统的戏曲表演。

总之不断地修复,不断地开放,故宫大部分的区域都开放了。比如这个地方是太和殿,几十年来人们走到太和殿前面参观完了只能往北面走,高大的宫殿,宽阔的广场一棵树都没有,太多的观众问我故宫博物院为什么没有树,我过去只能告诉他们你们一直往前走,走到最北边的御花园有树林。但是我知道太和殿两侧各有一个门,西面叫右翼门,东面叫左翼门,只是从来没有开放过,但是今天我们整治了两侧的环境,开放了两侧的区域,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展览,我们打开了右翼门,人们走出右翼门能看到什么呢?迎面有18棵300年树龄的大槐树,人们沿着著名的18槐景观走到我们广阔的新开放的西部区。我们打开了左翼门,人们能看到什么呢?迎面就是过去骑马射箭的箭廷广场,人们沿着箭廷广场走向广阔的东部区,这个时候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太和殿两侧一步之遥有这么好的生态景观,第二次到故宫、第三次来故宫的人就不一定再往前走了,西面看景区,东面看展览,人们就散开了。

所以我们不断地挖潜,把那些我们的文物展出来,把我们的区域开放。那么我们开始看向了地面的大库房,这是南大库156米长,里面做什么呢?长期以来就保存着我们的一些建筑材料、一些木料,今天物流这么发达,没必要在故宫保存这些,于是我们把它们请出去以后进行了维修,把它建成了故宫博物院的家具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有6200件明清家具,不是紫檀就是黄花梨,但是过去我看到在94件小库房里存放了20多年前,30多年前把它推进去再也没有出来,不能通风,不能参观,不能修复。小一点的家具,最高摞了11层,大家看到中间有一个小炕桌,紫檀的框镶了一圈大片的和田玉,在里面忍气吞声呢。为什么不把他们展出来呢?在今天我们把它们展出来了,光彩照人,连这个腿都是和田玉的。

于是我们就建了大型的家具馆,这些精品的家具的陈列,这些组合式的家具的陈列,这些场景式的家具的陈列,伴随着琴棋书画的意境。同时我们一些家具能够布置成场景,故宫有一个11、12图,这幅图的场景我们把它复原了,更多的我们进行仓储式的陈列,人们流连忘返的能够参观到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任何一件家具,何乐而不为呀?家具馆开放以后反响很好,所以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打开我们的书法库房、陶瓷库房、古建筑构建库房、车马教育库房,叫我们的文物能够每年展出的倍增,这样才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那么今天人们参观故宫博物院,2个小时、3个小时、5个小时参观肯定不够,人们要休息、喝点茶、吃点快餐,所以我们要给人们提供一个更好的休息环境。西部区域开放了三分之一区域,观众要访问那里,我们要给人们有一个观众服务区,我们看到红墙后面有四栋古建筑非常结实,它们不是砖木结构,是砖石结构的,墙两米厚,过去皇家的冰窖。但是我进去看的时候,早已不存冰了,只有一些木板子,一些汽油桶,一些建筑材料,没有得到保护,更没有得到利用。我们用一年多的时间把它修好,建成了冰窖观众服务区,叫人们累了到我们书吧、茶吧喝一点茶,到咖啡吧喝杯咖啡,到冰窖餐厅吃一点快餐。如果一个中午同时可以300人就餐,一个中午从11点到2点半,翻桌四次、五次就可以千人左右在这里面休息,欣赏冰窖风光。

让优秀的中国文化走出去

再有我们把今天研发的11900种文创产品组合成很多的文化创意产品的展示馆,我们希望这些文化创意产品售卖的不是简单的商业行为,而是一个传播文化的过程,是人们参观故宫博物院走出故宫博物院之前的最后一个展厅。所以我们今天服装店不叫服装店,叫服饰馆;我们丝绸店不叫丝绸店,叫丝绸馆;我们的陶瓷店不叫陶瓷店,叫玉窑馆,包括木艺馆、陶艺馆、铜艺馆都像展厅一样,都是传播文化,包括我们的书店。总之能使这些我们的所有元素都能满足人们参观故宫博物院的文化需求,古建筑修缮好了以后也大量投入到教育,新的大教室能迎接更多的观众、更多的同学们在里面学习。当然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地方,就是我们几十个庭院都非常的安全,春天,夏天,秋天,天气好的时候都被同学们把它铺满了。看到这样的场景我是无比的欣慰,一个博物馆就应该是一片文化的绿洲,是人们参观、学习的一个课堂,那么今天我们的教育活动深入全国各地,走向世界各地,比如到马耳他去,到新加坡去,到泰国去,到澳大利亚去,到西班牙去,这些外国的小朋友很喜欢来自中国的文化。

我们也进行国际培训,两大国际组织,国际博物馆协会、国际文物修复协会,都把全球唯一的培训机构就设在了我们中国,设在了故宫博物院。国际博物馆培训中心过去的6年已经培养了来自72个国家的350多名专业人士。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今天我们源源不断的把世界各国优秀的展览吸引到故宫博物院来,我们希望国人不出国门能够看到世界各地精彩的展览,我们也源源不断地把自己的展览、凝练好的主题,走出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过去的6年里,已经有135项展览走向了全国各地,走向了世界各地,无疑是全世界走出自己馆舍举办展览最多的一个博物馆,比如成都博物馆开馆之日第一天的展览就是我们乾隆的展览,我记得那天排起了很长很长的队,我们希望不断扩大开放的博物馆真正成为一个文化的绿洲。这是非洲有艾滋病背景的孩子们和中国的小朋友在故宫度过了幸福的美好的一个夏令营。这是20个文明古国的专家学者、政府文化官员在故宫召开每年一度的太和论坛,就是世界古代文明保护论坛。我跟各国代表说,太和论坛是以我们太和殿命名的。“和”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它就是号召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待,人的内心世界要和谐相安,我们的世界才是一个和平、友好、进步的世界。他们都赞成中国的主张,20个国家代表共同签署了太和宣言。

今天我们认真的完成一次次的重要接待,当这些外国友人走进故宫博物院,我们会用故宫所呈现出的中华传统文化给他们进行解读,红墙、黄瓦、蓝天,这是三原色,用这三种颜色可以画出世界任何的色彩。我们的世界必须是绚丽色彩的,不能是单一色彩的。每个民族都有他们值得骄傲的历史,每个民族也都应该拥有他们向往的未来。那么看到每天大量的国内外的观众走在故宫博物院,他们一定会感受到世界最大规模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今天被保护、修缮得如此之壮美,如此有尊严,如此之健康,他们会感动于我们中国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所作出的积极的贡献。由于我们扩大开放,喜爱故宫、喜爱来故宫参观的人越来越多,比如去年故宫参观人数达到了1933万,这是在我们实现限流,每天限制只接待8万人的情况下实现了世界第一,故宫的参观。其实它是购买门票的人数,我们每天还要接待大量不买票的这些访问,还有不买票的青少年,因为每周二青少年集体参观是免费的,大约每年60多万。

 

让文物重新回到人们生活中

我们自豪于我们在这里工作,我们对紫禁城的保护能作出贡献,所以我们想什么才是好的文化遗产保护?我不再认为把它们锁在库房里死看硬守就是好的保护状态,我认为他们应该得到释放、得到修复,然后重新回到人们社会生活中,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展示它们的魅力,它们才会有尊严,有尊严的文化遗产才能成为促进我们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当我们每个博物馆的文物藏品都融入到人们现实生活中,我们就能汇集更多的民众喜爱文化遗产,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的行业之中,这才是好的文物保护状态。

什么是一个好的博物馆?不是建一个大型的馆舍开放了就一定是好的博物馆,而是要不断深挖自己的文化资源,凝炼出强大的文化力量,不断推出引人入胜的展览,不断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样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就会感到这座博物馆是属于我的博物馆,休闲的时候才会走进这座博物馆,流连忘返的不爱回去,回去还想再来的博物馆,我想那才是一个真正的、好的博物馆,我们为此而努力,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了下一个600年,谢谢大家!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