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对话:再现明清风华,致敬六百年

对话主持人:张菁-南方周末研究院副秘书长

对话嘉宾:

王津-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国家级非遗项目古钟表修复技艺第三代传承人

史航-知名编剧、影评人、策划人

阿来-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

单霁翔-中国文物学会会长

赵东-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主持人:刚才四位嘉宾从不同的纬度分享了风物还有风华,不管是一座城还是一块表或者是一杯酒还是一个故事,我们都能够感受到时间的力量,就像文明和智慧的延续一样,是一直向前,而且永不停止的。今天这个圆桌对话的主题是:再现明清风华,致敬六百年。那说到致敬传统,其实这个词我们已经提了很多年了,那么接下来我就想作为一个发问者,和在座的五位嘉宾老师一起共同探讨几个问题,那第一个问题是致敬传统,那在当下五位老师觉得应该怎么样去保护和继承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未来文化传承的方向在哪里呢?我想先有请两位在故宫博物院工作过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的老师先来为我们解答和分享,从王津老师开始。

王津:其实我觉得传承,不光是物件的传承,精神的传承我觉得很重要,人的传承也很重要,所以对我们来说文物修复,到我这儿第三代,第四代,已经第五代了,我们把老一代的精神传下去,我觉得对于年轻人来说应该是最重要的,谢谢。

主持人:谢谢王津老师。

单霁翔:保护传统我认为一定要认识到今天我们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因为我们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今天可供我们保护的文化遗产数量应该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它历代文化遗存叠加的越深厚,那么它的文化魅力也就越好,所以我们要不遗余力的把更多的文化遗产保护好,并且能够使它们能够有尊严地融入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这才是致敬我们的历史,致敬我们的文化。

主持人:谢谢单老师,接下来请问阿来老师,阿来老师您是四川人,也是藏族,其实您和故乡的这种连接,不仅仅体现于川酒之中,也体现在您的一些文学作品当中,比如说《尘埃落定》其实里面也有非常浓郁的藏族风情,还有神秘的土司制度。那么我想问一下,今天我们去谈历史文化的传承,您认为家乡,就是自己的故乡是不是一个最基本的起点?未来的方向在哪里?

阿来:我倒不想说起点,家乡是我们看的最清楚的历史样本,文化样本,别的地方不一定,但是家乡是从小成长,沉浸其中,所以你跟它的认知可能更全面,但是这个认知更全面,家乡也造成我们某种遮蔽,就是你对它会有情感,你看它就不那么客观。我们有些时候爱会遮蔽一些东西,所以有些时候总是呼吁要有一点批判性。批判性就是,我们看古典文化遗产也好,古代的东西也好,在当时他们也是创新的东西,当时也是饱含创新性的东西,只是后来慢慢交给岁月,开始沉淀他的文化价值,从技艺上、从别的地方它又变成一些革新性的东西,所以我觉得继承传统首先是传统当中那种革新性的,就是刚才单老师讲的首先要认识,我们要继承发扬这个东西,它本身要弄清楚,弄清楚了就知道扬长避短,过去说的这些原则早就有,但实行起来重要的就是对我们继承发扬的对象,对它本身,吃透它,充分地认知它。

主持人:我记得您有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候,说道,我们不能对身边的历史,身边的所置身的环境一无所知,其实我想走进博物馆也是我们了解历史,了解自己家乡的第一步。

阿来:对呀,过去我们走进博物馆其实很难,或者走进去看见的东西很少,但不光是故宫博物馆已经在全国率先垂范,其实里头充满了创新精神大家看到,而现在我们四川也有,不能说达到故宫的水准,但是我们也越来越充分,越来越活跃,包括这几年不管市级的,省级的场馆的本身也有,它本身不在历史建筑当中,但是也有很好的。比如说那天小小的一个展览,就是因为明清风华,我说我要去看一看,确实看到没被毁掉的明代的家常的事物,非常精美,件数不多,不到100件,好像还没闭,这个展还在继续,大家可以看看。

主持人:谢谢阿来老师,接下来想问问史航老师,您自己是一名编剧。影视化作品,也是我们了解历史的一个很好的载体,现在很多年轻人,其实都很喜欢看古装剧,是从古装剧当中了解历史的。您能不能从编剧的角度或者文学创作的角度给我们分享一下文化的历史的传承未来的方向。

史航:其实我想到前几天我看到有一个上海的作家,叫金宇澄,《繁花》的作者,他聊他跟导演王家卫合作,王家卫问他你看过我的《花样年华》吗,他说看过,你注意过开头的时候有一个电饭煲吗?他说没有注意,他说我专门找了一个70年代的电饭煲,然后金宇澄觉得电饭煲怎么样,很重要吗,为什么要谈这个,王家卫说这个真的很重要,要是没有这个电饭煲,我不一定会拍《花样年华》这个电影。因为70年代有了电饭煲,每一家的妻子、妈妈,家庭妇女她把饭做上了她就可以离开,可能40分钟回来发现没事,她才能去逛街、去访友甚至可能发生一点和梁朝伟的恋情,要不然就得守着她的锅,守着她的灶台。这就是那个时代一部分人得到的可能被我们忽略的解放,但是它正是那个时代真正的一个你值得记住的事情。所以这个电饭煲也是个文化。其实如果我们办一个民生博物馆的话,它代表着这一些。所以今天看到单院长、王老师你们提供的所有这些信息,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拼图的可能,就是本来我们拼图就像你们的开放一样,37%,56%,为什么能到80%?这些信息我每次听进去了,拼图就完整了。本来我不知道这个人是谁,我只看到了肩膀,再往上,看到了下巴,很瘦的脸,很帅的眼睛,哦王老师,然后认出来,要不然光看肩膀我不知道是谁。我们做编剧的,我觉得是两种人,就像画画有写实有写意一样,你完全可以架空,架空体现的是人性的舒展和想象,但也有历史的证据,像《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这样的戏,这个又给我们历史一种经纬骨架的东西。两种戏分清。有的编剧可以不学无术,只要你对人类感情有了解,因为你是虚构为主。也有的编剧要无术不学,每样不知道露怯,你要标榜你是写实,最后可能就会误导别人。但是我个人想说,文化传承这一块,跳开编剧身份来说,我有时候在网上看很多影视作品,包括我们心目中的名著,可能《简爱》这样的世界名著,我经常看弹幕中很多人在批斗这些名著中的主人公,你怎么是个小三呢,你怎么负能量呢,你怎么怎么样呢,很多的年轻朋友投胎到人世间好像只为了变成一个感叹号,而不能接受世间上有省略号,这是我觉得特别遗憾的,这是立体全方位的没文化,但这还是自下而上的。还有另外一种,可能要求城市里所有的招牌一模一样,印刷感字体,什么字库出来的,这一排不管卖什么都是这个招牌,都是这个墙,都是这个颜色,这个我们在很多城市里都听说过这个事,见到这种事情,这种就是自上而下的没文化。自下而上的没文化、自上而下的没文化,他们都会师的时候就可怕了,整个就是一个僵化。所以我想,可能有时候教育别人要传承的人,他自己恰恰在斩断,也有的人说我不反对传承的人,其实他在用他所有的年轻人的幼稚的表态,让这个文化沙漠化。所以说,我觉得我们在这聊的时候,其实我们演讲中说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要懂得对好的东西好,这是第一层感情,然后对不让好的东西好的事情和人,不会产生由衷的反感,先树立反感,再看有没有办法,如果连反感都没有,被同化了,这一代就虚靡了。我的看法,谢谢!

主持人:所以就是既要有批判,也要有赞美。其实这个就跟您刚分享的蒲松龄老先生,就是汪曾祺的改编中也有同样的哲理。最后我们想问一下五粮液的代表赵总,其实五粮液的发展史也是明清白酒酿造历史的一个缩影。而且五粮液也是有着600余年的历史文化遗产,您能不能从五粮液的发展以及保护上,来给我们做一下分享。

赵东:五粮液实际上有两个引以自豪的国家级的遗产,一个就是今天我们阿来老师讲到的,我们至今已经有652年的,至今没有间断使用过的古窖池,明清古窖池群。第二个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我们讲的五粮液传统的酿酒技艺,这两块遗产,作为公司来讲在传承这个角度是非常非常的重视,如果没有这两个遗产的传承,我想五粮液不会有今天在行业的地位,也不会有深受市场欢迎的五粮液的产品的品质,但是关于传承和创新这一块,作为我们公司来讲,我们也有自己独到的方法,通俗来讲,创新是变,传承是不变,怎么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我想我们做了大量工作。简单的来讲,我们的老祖宗一直在变,像我们五种粮食的配方,从唐代的重碧酒,到我们宋代的姚子雪曲,再到现在的杂粮液,到五粮液,它经历了2种粮食、3种粮食,4种粮食,5种粮食,包括5种粮食里面粮食的比例和结构也在不断的优化。到了我们解放以后,五粮液的技术人员还对这5种粮食进行了优化,根据市场,我们把荞子换成了小麦。正因为有这么一些传承,有了传承基础上的这么一些创新的活动或者是这么一些变的想法,五粮液才能够走到今天。我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用现在的科技技术怎么传承的东西,借用刚刚单院长讲到的那点,我看着启发很深的,用X光对我们的青铜器进行探伤,通过这些现代的技术对我们这些传承下来的器件能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我们五粮液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对这么玄的老窖泥里面的微生物菌群进行了充分的科技诠释,现在我们发现里面有很多很多的微生物,它不是单一的微生物,它是很多种微生物,而且是形成了一种生态。这些微生物形成的生态,和五粮液独有的不可克隆的窖香是有直接关系的,我们通过现在的技术对它诠释了以后,我们没有裹足不前,我们对这些微生物进行了传承,什么叫传承呢?就是我们讲的把它放大以后,在我们后来五粮液的三万多口窖池,都是老窖池的子子孙孙,它是一脉相传的。现在五粮液最年轻的窖池已经是十八年了。应该说我们五粮液全部的三万多口老窖池和古窖池群为我们、为市场生产需要的五粮液、消费者喜爱的五粮液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这是我举的我们的变。不变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如果用现在的技术不能够充分诠释的酿酒的一些环节,我是绝对不能动的。比如说分层起糟,分层蒸馏,量质摘酒,按质并坛,我们的工匠还是严格按照祖训,按照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一套,严格地进行生产。因为这一块如果盲目去变,可能酒的品质就发生变化。我们认为这个不是传承,这个创新不是在传承的基础上的创新,一定会失败。所以最后总结一下,五粮液的变就是为了不变,不变的就是五粮液人永远的匠人匠心,不变的就是五粮液的品质,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品质。

主持人:谢谢赵总,在变与不变当中,我们已经看到一个企业对于自己老祖宗的秘方的坚持,及运用新的技术所做出的一些让大众更加熟知的改变。其实刚才各位嘉宾都有提到创新,或者用现在很流行的词来说,是"跨界",或者叫"打破次元壁"。今天我看到现场也来了一些身着汉服的朋友们,而且现在有一些博物馆打卡热、古风歌曲热。我想问一下各位老师,大家对这些文化破圈的现象怎么看待?是觉得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对这种严肃的历史有更深层次的了解的需求,还是说其实严肃的历史文化它是在趋于小众,需要以更加娱乐化、更加大众化的方式去传播?我想先问一下王津老师,您有没有参加过一些或者关注过一些这种年轻人的文化破圈体验?

王津:其实这个说到汉服,我有感觉,原来我在故宫工作这么多年,天天进出玄武门,走在河边,原来看到拍婚纱照的都是礼服、婚纱,现在我发现最近几年穿的都是咱们自己传统服装。我觉得这是年轻人对咱们传统文化的一种认可,因为在结婚拍婚纱照那么重要的时刻,能够穿着自己的服装,是一种自豪感,我觉得这个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主持人:谢谢,那么我们请单老师来分享一下。

单霁翔:确实现在变化很快,一度人们参观故宫博物院,确实是很多人穿着皮鞋,女士穿着高跟鞋就来了,我们最怕高跟鞋,它们踩在我们的地面上,尤其是一般石子路就崩了。这些年人们都穿着旅游鞋,非常休闲。但也看着很多年轻人开始穿着传统的样式的服装,我有时候问他们说穿的什么时代服装,他们说我这是汉服,有说我这是唐装,有的说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时代的,总之人们穿着来了。其实我是知道他们有一种向往,就是他们向往这种飘逸的,有中国味道的,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因为这一代的年轻人跟我们这一代不一样,我们这一代,当时我去日本留学的时候,我去日本留学,别人会说你去“日本留学了”,那时候西方国家跟中国差距很大,但今天年轻人生长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有互联网技术,有自己的手机,他不觉得他们很落后于时代,今天他们有自己的追求,这种追求我觉得我们应该顺应,我们应该努力的给他们创造条件。比如大家知道西方有圣诞节,圣诞节有圣诞的一系列的礼物,特别醒目的是圣诞老人的服装,穿着红衣服,白胡子,帽子,人们也很喜欢,包括孩子们说我睡觉了,第二天早上老人会不会给我一个礼物,很多圣诞的产品。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是春节,我一直在想春节能不能有自己的服装,有自己的礼品,虽然现在有春节,但不能总是吃吃喝喝,不能总是挂一个灯笼。总之我就想,比如我们五粮液公司,比如我们有关的有这种文化传承的企业,能真正的设计一套中国人穿的,这样的春节服装,老人穿的这套服装,一到春节的时候,大年初一穿上,给儿孙们祝福,小娃娃也穿着春节的服装给老爷爷、奶奶祝寿,年轻人穿着服装互相恩爱。这样的服装就会带动一个强大的春节的产业,春节用什么,春节什么样的礼品最合适,我觉得把我们传统文化给振兴起来,这就是今天人们的向往,有这种向往才有这种现象,有这种现象,叫我们应该更多的给人们以满足。

主持人:所以在您的带领下,故宫也出了很多文创,这也是破圈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单老师我想问您介意大家叫您网红院长吗,介意大家说故宫是一个网红吗?

单霁翔:我们不是网红,我们是被网红。

主持人:那这个问题接下来想问问阿来老师有没有不同的见解。因为您是严肃文学的倡导者,而且平时可能比较少用微博、B站、抖音这样的新媒体介质。您关注到年轻人现在对于这方面的一些变化没有?

阿来:先说微博,原来微博我是大V,但是当了一年我觉得很累,而且在微博跟我对话的那些人,我也发现,其实大部分是对不上的,这样一个惨痛的经历,造成我今天还没有用微信,大概明天会用,是因为现在各地出行都要用微信扫码,没有微信扫码很困难,老给我助理添麻烦,这是一个。汉服刚出现我还是有点兴奋,我想,要是把它说严重,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我就猜穿上汉服这些人,早上起来肯定先背古诗十九首,读汉乐府,“青青河畔草”,诸如此类的。但也可能我们表现的有一点一厢情愿,有一点天真。他就是觉得一种服装,而且富有中国元素,或者富有东方元素,然后穿一穿很拉风,也有可能。所以即便是穿一个服装,可能每个人的动机是不一样,我们一厢情愿从一个方向理解可能有一点来源百折,或者是有一点老年人的自作多情,或者是委婉的在表达对年轻人的一种期待,其实你是期待他们的。本来穿个汉服就像飘飘然一样。但是我觉得也挺好,至少这个走在街上,视觉感官上丰富一些,而且中国元素多一些,到底是在中国街头,不然全国都穿一个NBA的褂子,也不像话,尤其是当下这种情形也不太符合我们的特殊的情绪。但是,我还有一个建议,有时候我也想,比如像单院长说,比如说我们春节也穿一穿,但是现在设计师老在女装下功夫,能不能在男装上也下一点功夫,就这个。

主持人:所以说说到服装今天史航老师的这件衣服特别有代表性,不仅有其表而且能讲述出服装上各个人的故事,史航老师,想问一下,对于破圈来说,我觉得您可以说近年来自身就一直在身体力行地不断破圈,不论是参加辩论等网络综艺节目,还是办读书会。您自己对这个破圈是什么样的体验?

史航: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破圈基本就是逃荒,就是本地没什么出产了,你才去别处,这就是逃荒,所有的又破圈、跨界呢,不管它在本地已经形成了什么,他缺乏他继续开拓的乐趣,我且不说是资本,所以它才去破这个圈,所以我也就是在不断的逃荒,一处一处逃荒而已。刚才说到汉服的东西,其实我还相对比较理解,就是我觉得您刚刚说的男士服装不太受重视,我就爱穿各种袍子,褂子,很简单,因为身材太浮夸,需要更用浮夸的服装包裹它,让你注意不到我身材什么样,我能穿得像个水母一样我才高兴,所以你不会看出我本来的身材怎么样,要人人都像王老师一样那么帅,为什么要穿汉服呢,穿什么不行?所以这个是我能体谅的,我觉得我看很多穿汉服的男子,我看那个身材跟我差不多,当然女士是有很多漂亮的。说到汉服,说到国风,国风歌曲,我估计在座,包括赵总在内,你们所有人都没有真正的学习过任何一首国风歌曲,我给你们举两句国风歌曲中的名句,"霸王收起剑,别姬也已经走远",这个霸王别姬你们知道,霸王收起剑,别姬也已经走远,霸王和别姬这两人你们可能都不太熟,这么一断句。这就是国风,国风有时候跟国没什么关系,它就是疯了。我们可以理解。如果真有几万人的网名都带着别姬这两个字,可能以后大家都不知别的霸王别姬是什么,就知道霸王和别姬这两人交情不错,人都很好。没关系,如果我是一个暴躁一点的中年人呢,我会对别姬说别闹。但是如果像我这样一个和气的双鱼座胖子,我觉得OK,你只要其实满足的是你心目中的一种离别,就是霸王和别姬两个人离别了。文化很多时候又产生于传承,又产生于误读。误读是文化传承中非常重要的,我们可能有很多爱国青年,讨厌日本人,但是他说的很多抨击的话用的词全是日语转化过来的舶来语,他不知道很多词像“干部”、“派出所”这些词是日本来的,你再看那个现代汉语外来词词典,你看一遍会出很多汗。因为如果你要真是坚持你自己的国风,你基本不能张嘴说话。是这样的。所以我觉得多知道一点还是好的,多知道一点生气也生的比较理直气壮,要不生一半气被人给刨了,发现自己生这个气很愚昧,这个就尴尬了。归根到底我想说,也要说这个作家朋友,苏州的车前子,他说他从小没文化,一直有一个误读,就有一个成语叫背井离乡,他一直不知道念四声,背井离乡背对的背,他一直念一声,背井离乡,他说背井离乡就得背一口井,不然到哪儿喝水,苏州水多,到别处西北不一定有水。他很多年都“背井离乡”,后来知道是背井离乡了,但我觉得他这个是美妙的误读。因为我们每个人跟自己的家园,比如阿来老师和四川,我们的关系可能就是背着一口无形的井,所以走到哪儿都不会身处一个沙漠,国风这个东西,其实是一个亲切。你是一个四川人,你在四川不一定听四川话亲切。让你到纽约呆十年再听到一个四川人说四川话,那叫亲切。就是阿城说的,中国胃比中国心真实。因为你会馋,馋川菜。所以我们对文化的态度,如果变成早自习晚自习,早请示晚汇报,越强迫,越捆绑,我们越想逃离。但是如果你真的跟它疏离已久,你会非常想念,所以让文化跟我们永远是亲切的最好。茶馆有句台词,“你别把那点意思弄成不好意思”。我们现在很多的弘扬、强调过于捆绑,容易弄成不好意思。

主持人:那说到破圈,其实赵总也特别有发言权。近年来,五粮液频频有跨界破圈一些新的尝试,您能不能跟我们简要分享一下?

赵东:对我个人来讲这些网红词语是比较陌生的,破圈、跨界,但今天经这么一唠,我觉得对我个人来讲,今天对我来说就是一种破圈、跨界。和这么多的大咖在一起,这种文化之间的交融,包括我们科技技术之间的交融,我们叫学科交融,一定会碰撞产生出很多东西,我们叫新的东西,花火的东西。所以对企业来讲,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我们最近也进行了很多的破圈的跨界的活动,比如我们协助开展了《上新了·故宫》,我们也开展了“紫禁城600年”,其目的还是想通过文化交融,通过碰撞以后,能使得我们今后能够更好的传承和保护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能更好地讲好中国的白酒故事,当然也要讲好五粮液的故事。

主持人:谢谢赵总。由于时间关系,我今天的最后一个问题,也是来自于现场观众的一个有趣问题。我想问一下,如果能穿越回明清时期,您最想成为谁?或者您最想做什么呢?在场观众也可以自己想一想,这一次我们先从赵总开始。

赵东:这个难度有一点大,如果我要穿越到明清时期,我们明清时期那个年代,我们酿酒师最著名的应该是我们陈氏家族,如果我穿越到那个年代,我一定要想,他们科技技术水平平台在那个年代,怎么开展酿酒的科研,怎么进行酿酒的操作。我更关心的是为什么在那个年代,刚才阿来老师已经讲了,我们可能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它除了用高粱,我们不吃的原料酿酒以外,为什么还用大米,用糯米,我小时候也是过年吃的东西来酿酒,这些东西,我想,如果穿越到那个年代,把这些事都想好了,也就是五粮液今天的初心了,那就是要给市场提供最好的给消费者,消费者最喜欢的五粮美酒。

主持人:史航老师您写了那么多人物,你讲了那么多历史。你有没有最喜欢的?

史航:我肯定不会穿越到自己写过的剧里头,没有意思,我知道就是那些词,我自己写的。所以我要穿越,我刚才想,我想明白了,以前我老去故宫,我经常看到游人很拥挤,有时候比如说单院长在给王老师照相,但是其实阿来老师经过也被拍进去,就是有时候是无意中的入画。那时候还更早,照片少,有人习惯蹭影儿,就你在这儿拍照,我在这儿蹭一下,好象占多大一个便宜,我想干这个事儿,我准备在清朝第一个洋人摄影师,扛着机器进宫的时候,我跟在后边,在太后跟李莲英跟观音大士摆拍的时候我去蹭个影儿,这是最方便的进入历史的方式。曹雪芹都进不去,但我能进去。这个想法没有太大出息,但是很诚实。为什么这么说呢?你们要知道1896年,陈寅恪先生6岁,兄弟几个合影,那时刚有机会合影,他后来回忆那次照片,兄弟几个合影的时候,他干了一件事儿,他怕哥几个合影最后差不多,他怕以后别人不知道谁是他,混掉,当时后面有一个桃花树,他就拽着桃花枝,就这么拽着,就像一个箭头指着他一样,其他哥几个就老老实实这么站着,他就拽着一个桃花枝——这就是我。这就是他当历史学家的素质,6岁的时候就知道这样的方式,在历史上给自己做一标记,留痕,所以我就学习陈先生,我就去蹭影儿,谢谢。

主持人:谢谢史航老师的奇思妙想。阿来老师,您有没有什么穿越回去想做的事儿?

阿来:我倒是想借穿越知道一些我不太知道的小事情,比如说我们四川吃辣椒,刚才说四川代表性火锅,在讲明代的时候四川人还不会吃辣椒,因为辣椒是从别的地方来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才来的,使人动辄说,这个口气就是大概说我们吃辣椒大概吃了几千年的那种口吻。我想变成第一个把辣椒带到四川来的人。如果穿越回去,我想复原一些当时的场景。

主持人:谢谢。单老师,我看您今天穿的是布鞋,就跟在故宫博物院工作的时候一样,走了9000多间房子,穿坏了很多双布鞋。您有没有在走哪个地方的时候,特别有心灵感应,找到那种遥远的相似性,想到某个人?

单霁翔:故宫有很多历史人物,其实我绝对不会想穿越皇帝,太受约束了。因为我是学建筑学的,是个建筑师,按道理应该比如穿越到蒯祥那个时代,穿越到样式雷那个时代。穿越回去能够见到壮美的紫禁城。刚才听你提的,我最想穿越的是近代和现代的我们的一个老副院长叫单士元,因为他也姓单,我也姓单,有人说我是单士元的儿子。有一次开会的时候,他病了,叫我替他读稿,主持人就说下面请单士元的孩子单霁翔来代,其实我不是他的孩子,但是他是我的长辈。为什么想穿越到它呢?因为他是1924年的12月,末代皇帝溥仪还没有出宫的时候他进宫了。所以经常有文章说,单士元进宫,溥仪出宫。那么他就开始参与到故宫博物院的筹备工作。随着1925年10月12日故宫博物院建立以来,他经历了历任院长的时代,他在故宫工作了74年,一直到1998年,在他91岁高龄的时候他去世了。他经历了这么多时代的故宫博物院的风风雨雨,他在不同的年代参与了对故宫的保护行动中,那么他应该有一个丰富的人生历程,他有很多的故事流传下来。比如他今天他修缮的故宫的神武门内的道路,我们的南三所前面的道路至今没有再改变,因为他修的质量非常好,比如他每天在拣破烂,人说他是捡破烂的老头儿,为什么呢,他走在故宫博物院看到有碎砖瓦、碎琉璃他都会捡起来,收集起来,然后运到我们古建部,说这些都不是破烂,是宝贝,应该是很好的宝物,应该很好地保护。所以他有很多这样的,他从来不收藏文物,他认为一个博物馆工作人员要坚持自己的本分,坚持自己的道德标准,所以单士元先生对我们影响很大。如果有这样的经历见证了故宫博物馆很多的风风雨雨,我想今天他应该是很心满意足的,所以我愿意穿越到单老师那个时候。

主持人:对,感受一下历史的风华。那最后王津老师。

王津:其实让我穿越,我觉得我还是想回到给乾隆修钟表的修复师的那种感觉,但是我又害怕,我怕到时候修不好被斩了。我还想穿越到我们师爷那一代,从清末到英国到建国,感受真的历史,我是喜欢这样。

主持人:谢谢王津老师,虽然我们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像王津老师一样亲手在宫里面工作,修钟表,去保护历史文物,但是我们可以走进博物馆,走进博物馆就是站在历史时空交错的这样的地方,去感受共同的记忆和情感,也感受我们的祖先是谁,我们现在站在哪里,我们即将哪里去,去感受故宫博物馆。我们的圆桌分享就告一段落。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