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收 为同乡找工作

“用了我的人,他们都不想再用自己的人,甚至不想再招工。我把工人招过来,把生产管好,什么打架斗殴统统全管完了,每个企业它又没有多花钱,又用到满意的工人,他何苦不用我的人?”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发自:郑州

责任编辑:黄剑

51岁的张全收一身西装笔挺,神采奕奕,出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他在会上呼吁人们关注乡村振兴、疫情后的农民工就业,以及国家的脱贫攻坚问题。

“乡村振兴就是说我们国家一定要制定好政策,因为我们国家这么大,农村也比较多,我们如何去治理乡村?国家不仅要做好顶层设计,也要给予资金上的支持。”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已经不是第一次为农民工的生存状况与乡村发展建言献策。

张全收1969年生于河南驻马店上蔡县的一个贫困村。他13岁离开家乡外出打工,做过工人,曾短暂开过工厂。36岁那年,他创建了深圳市全顺劳务派遣有限公司(下称“全顺”)。他的公司后来以“招得来、留得住农民工”为人所知,并越做越大,很多农村家庭因此脱贫。

他从小与贫穷打交道,创业之后,自己脱了贫,渐渐地也帮助家乡人脱了贫。他也因此获评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出上蔡记

从13岁到30岁,张全收一直在与贫穷周旋。

他小时候家穷,小学毕业后就辍学,四处流浪打工。夏日卖棒冰,冬日炸爆米花。过了秋季,他骑着三轮车,从河南商水出发,一路向北,每到一个合适的巷口,就支起锅,开始“左手拉、右手绞、大脚一蹬赚一毛”的爆玉米花营生。

1994年左右,村里一个年轻人从外面打工回来,一年除去吃喝净赚2000块钱,消息传遍了全村。彼时,2000块钱对于贫困村拐子杨的村民来说是个极具震撼力的数字,不少年轻人都蠢蠢欲动,这其中也包括年轻的张全收。

但当时对于村民来说,“外出打工基本都是做零工,机会非常少,一听说能出去就兴奋,根本顾不了是到哪里去,干什么活,需要多长时间,吃住条件怎么样,一天能给多少报酬,有时候连问都不问就立马前往。”张全收介绍。

张全收一开始跑去郑州,在工地挖地基,后来到了渑池,在一家烧砖窑打工,之后又去新乡开了一间馒头店。几年之间,张全收辗转多地打工,积累了一些本金后,回到上蔡,开始做长途汽车客运,跑上蔡至漯河线。他是外行,基本算是无师自通。“乘客需要什么,我就解决什么。乘客拎着大包小包不方便,我就尽最大努力把乘客送达目的地;遇到一些身上缺钱的外出打工者,我就少收钱,甚至不收钱。”张全收称。

不过,这样的好景并未能持续多久。后来,由于疏于全面检查,张全收的客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梁淑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