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幼”:改变凉山下一代孩子的命运

凉山兄弟

“唔耶,带我到山顶。唔耶,美丽的村庄……”

开元乡瓦杜村山顶飘来一首凉山民谣《带我到山顶》。17岁的彝族小伙余拾呷惹坐在板凳上弹着吉他,一旁的堂哥敲打着非洲鼓。人默契地合奏,尽情地大声放歌。质朴悠扬的声音,随着山风一点点飘远。

在土屋院里洗菜的父母笑着看向这哥俩,他们早已习惯了这样“合作无间”的一幕——在凉山的村庄里,吉他并不多见,会弹吉他的人更是屈指可数。

余拾呷惹(右)和堂哥在家中弹唱

余拾呷惹手中的吉他是堂哥吉古呷什花五百块买的,吉他弹奏启蒙也是经堂哥传授。两年前,余拾呷惹考上了凉山州民族师范学校里的蓝光幼师班,他有了更多的机会学习自己喜欢的音乐。

这个班培养的是未来的凉山幼儿园园长或骨干。“园长”在他眼里几乎是全能的,要能弹得了琴上得了音乐课,还能讲得了故事,哄得了娃。作为第一批学员,余拾呷惹觉得自己任重道远。他想从一名幼教老师做起,梦想着“有一天带着孩子们组建山里的乐队”,将他学会的吉他、钢琴、葫芦丝带给更多的凉山娃娃。

今年夏天,余拾呷惹仿佛看到了可预见的“未来”。手机视频里,贵州六盘水一位名叫顾亚的老师在海拔2900米的海噶小学带领学生们弹吉他、敲架子鼓,热烈的节奏燃翻了寂静的大山。

“你看,多酷啊!我小时候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余拾呷惹感叹道,自己首次接触吉他时13岁,已近初中毕业。

“13岁那年我还在读小学二年级呢!”堂哥吉古呷什听罢有点无奈地打趣接话。

回忆起十年前的求学路,吉古呷什一阵心酸。早前住在更远处山上的老村庄里,没有幼儿园,直到11岁他才第一次踏入课堂,上一年级。“5点钟起床,5:30出门,走路三个小时,才能保证9:30之前到达。”

和上学路一样艰难的是办学条件。“村里贫困,校舍是村委办公室的一间破旧矮房。”一间房,一位代课老师,九个孩子,是吉古呷什对于小学最初的印象。后来孩子越来越少,“学校办不下去了。”最终,这个办学点在一年级读完以后,关闭了。堂哥又回到了家里,直到瓦都村有了新的小学,才开始了正常的上学节奏。

上学改变了堂哥,吉古呷什后来考入了眉山一所中专学校。正是在那里,他学会了吉他,才有了给余拾呷惹的吉他传授。

吉古呷什的上学历程不是个例,是十几年前凉山贫困山区学生求学的一个缩影。

如今很多山上的人家搬到了山脚,上学更方便了 

“那时候很多村里没有幼儿园,孩子们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就直接上小学。彝族孩子听不懂普通话,直到二三年级才和老师有一些交流。”凉山州教育体育局学前学普工作组办公室主任黄静说:“甚至有学生十五六岁了还在读小学,学习的积极性也被消磨殆尽。”

黄静是土生土长的凉山人,深耕凉山学前教育32年。她见证了凉山学前教育从无到有的过程,直言学前教育是凉山教育“短板中的短板”。

“因为凉山的学前教育体量大,学前教育在2015年之前都十分匮乏。2015年之前,农村孩子接受过学前教育的不多,这样的情况对整个凉山的教育发展都带来影响。” 

所幸,这个“短板”已被重视,一切正在好转。

前教育“一步跨千年”

余拾呷惹的身上就承载着下一代凉山人学前教育的希望。

周末在家吃完饭,他背上吉他就踏上了返校的路。新的一周还有很多门学前教育的课程等着他去研读。

余拾呷惹和同学返校学习

堂哥吉古呷什抱起一岁的女儿,走到家门口,挥手告别余拾呷惹。看到弟弟的背影,吉古呷什似乎看到了凉山学前教育的未来,庆幸女儿不用重走自己当年艰辛的求学路。

正如吉古呷什所预料的,凉山州的学前教育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5年10月,凉山州启动实施“一村一幼”计划,以建制村为单位,一个村设立一个幼儿教学点,让孩子们不用翻山越岭,在家门口就可以接受到正规的学前教育。

从那时开始,蓝光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开始关注凉山州的学前教育。特别是2018年初连续三派遣专人深入凉山实地考察后,针对教育滞后造成凉山州贫困落后、贫困代际传递的现状,蓝光集团最终决定凉山州教体局、州教育基金会一道,采取“政府+基金会+企业”的模式,通过可持续发展的学前教育公益援助,切实动“一村一幼”项目实施。

“我发现他们是做了充分调研的,我建议他们结合政府‘一村一幼计划,做影响深远的事情,政府的希望和蓝光的想法不谋而合。”凉山州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荣敬龙回忆道。

2018年8月14日,蓝光集团正式与凉山州教体局、凉山州教育基金会签定协议,计划三年捐资1000万,先期捐资335.85万元启动“一村一幼”援助项目。

通过这项计划,蓝光集团已在凉山州17个县(市)项建立村级幼教示范点28个,并为464所村级幼儿园配置国家“学前学普”行动所需的电视、功放设备等基础设施。

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泽远镇麻叶林村幼教点正是其中受益的一个。铅笔形状的校门,画满长颈鹿、太阳花的围墙,让这个幼教点充满童趣。2层高的建筑简单而素朴,里面不时传来的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学校虽不大,但电视机、小木床、小桌凳、幼儿图书和教具玩具等一应俱全,幼教条件应该排在全县村级幼教点的前三位。

今年9月开学后,附近村庄115名3-6岁的幼儿前来报到。孩子们除了在这里上学学习,每天中午还会吃到免费的、热腾腾的营养午餐,更有专门的辅导员负责他们在园的一天生活。

生活词汇、交际对话教学,歌曲童谣欣赏,“学普”之歌,语言互动游戏……一天的课程就这样“玩”得满满当当。

入园后,孩子们的变化显而易见。20岁的园长说:“这些孩子来这里之前,个子不高,都不会说普通话。现在营养跟上了,普通话也说得比较好。有的孩子还能唱儿歌能背诗了!”

孩子们在学校吃免费的营养午餐

然而像麻叶林村幼教点这样达到标准化条件的幼儿园在凉山仍然不多。据2019年的数据统计,凉山州开办了3069个幼教点,囿于地方财政不足,达到村幼合格标准的占比不到20%。

“大部分都是租民房的、挤在村委办公点的,还有一部分是通过村小改扩建,这种占了绝大多数。”常年根植凉山教育工作,荣敬龙对于凉山州教育现状的数据了然于心作为链接和州外、省外企业与组织的桥梁,基金会工作人员常年奔走在州县,对于各个点位的设备实施、办学环境,已经非常的熟络,“未能达标的村幼,在某种层面上来说,解决了‘有’的问题,办学条件依然要改善。”即使这样,相对于这里的可支出财政收入,这已经是了不起的一个实现。

在时间和财力都无法保障新建幼儿园的情况下,利用现有资源进行统筹,成为最佳的一个路径。在闲置的村小校舍、村委会的活动室里办学成为凉山州里的一个常态,有些地方无法统筹到这样的资源,就会租用民房。 

“现在凉山的学前教育正处在从无到有的过程,有了像蓝光集团这样的企业助力完善幼儿园的硬件,可以让学前教育再快点往前一步。”凉山州教育体育局学前学普工作组办公室主任黄静说。

幼教点老师正在教彝族孩子普通话

凉山未来“接班人”

随着山村幼儿园数量阶段性骤增,一个个幼教点建起来了。蓝光集团发现幼儿教师缺口也随之增大,师资依旧是个大难题。“有了教学点,还要解决谁来教,教什么的问题。”凉山州教体局采取的措施之一便是,就近招聘辅导员,确保减少人才流失。

但要保证学前教育的质量,优秀而稳定的师资队伍必不可少。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蓝光助学基金会在西昌筹办起了特殊的幼师班。

2018年9月,蓝光集团通过蓝光助学基金会,携手凉山教育基金会,委托位于西昌的凉山州民族师范学校,对贫困学生进行筛选组班,开始为凉山州“一村一幼”储备高质量、高归属感的本土化优秀学前教育师资队伍。

这和蓝光集团董事局主席杨铿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的建议是吻合的:“教育扶贫要从‘重硬件’转而向‘重软件’着力着力于贫困地区教学机制创新,缩小教育城乡差距,是赋予被扶学校以持续活力的源泉。”

蓝光幼师班

余拾呷惹便是蓝光幼师班的第一批学员。2018年,他通过考试和一对一的面试被选到蓝光幼师班,开始系统学习幼儿教育的全面知识。和他一起被选上的,还有其他43名学生。他们都来自于大凉山的村村寨寨,大部分人在童年时,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

充满音乐天赋的余拾呷惹因为蓝光幼师班的出现,得以填补童年的遗憾,也有了新的梦想。“有时候下了晚自习,就去学校琴房练习钢琴和吉他。回宿舍洗完澡,躺在床上,我会想到未来我带小朋友一起‘玩’音乐的场景。”说起未来,余拾呷惹眼里泛起了光。

蓝光幼师班是五年制,蓝光希望在这五年内将这群学生培养成凉山未来幼儿教育的优秀骨干甚至园长,为此,在常规的学业课程设置基础上,还专门与具有国际幼教先进教学经验的知名学府锦兰教育集团旗下锦兰国际幼师学院合作,尽力为其定制特色升级课程。

作为蓝光幼师班的学生,余拾呷惹能享有的教育资源远不止这些。

余拾呷惹记得去年暑假,他第一次走出大凉山,便是去成都参加蓝光集团组织的“卓越新幼师扶智计划”培训。在为期一周的专项培训中,他“看到了”外界优秀幼教的模样,也有了更宽的视野去看待幼教事业。

2019年,蓝光幼师班学生前往成都参加培训

今年9月12日第二个蓝光幼师班组建开班之前,蓝光助学基金会理事长唐珺来到余拾呷惹所在的第一个蓝光幼师班“检验”项目成效。

在这场“蓝光幼师班讲故事技能比赛”中,余拾呷惹自信地弹唱起了吉他,索南梅朵、高梅等十位同学声情并茂地模拟了讲故事课堂。

坐在台下的唐珺惊讶于两年间同学们的变化如此之大,“有一种热泪想要涌动的感觉”。她动情地对他们说:“我看到了你们脸上的光芒,从准幼师们讲故事的技巧,以及普通话的标准程度,我仿佛能够看到你们在未来给孩子们讲故事时,所达出来的用心和爱心。”

唐珺表示,蓝光集团秉承的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育扶贫初心,培养的是凉山未来的教育建设者。通过优秀师资的培养储备必将进一步提升凉山未来学前教育的整体质量,影响的将不只是这一代凉山人。 

在培养凉山未来幼师的同时,蓝光还搭桥引入幼儿教育专家、学者走进凉山17个县(市)开展“一村一幼”教师巡回培训,注重师资内培建设,选拔优秀教师,全面提升凉山幼教点辅导员管理及教育教学能力。

不仅如此,为激励幼师学习精进,蓝光还设立“蓝光奖学金”,并在全州开展具有幼教特色“最美幼儿教师”评选活动,充分与“学前学普”国家行动紧密结合,赞助凉山州幼儿辅导员技能大赛,激发广大幼儿教师内生动力,从多方面努力促进凉山幼教整体师资水平提升。

正向教育闭环正在形成

蓝光集团加持凉山学前教育的硬件、软件的背后,外部教育和公益资源如何在此产生“正向反应”?“一村一幼”援助项目的两个合作方给出了答案。

位于四川西南部的西昌,在横断山脉的拥簇下,雨量充沛,又因四季日照充分,春天在这里常驻。因此,相距不到400公里的成都,人们乐意在冬天来享受“月城”的阳光。逢年过节之时,川A大军会让这里的交通变得更加拥堵。

在这座户籍人口69.06万人的城市中,平时的道路拥堵集中在上下班时间,长安中路就是其中一个堵点。68号院内,是凉山彝族自治州教育和体育局的办公点,脱胎于教育局的凉山州教育基金会,也在此办公,两个单位之间的办公点相隔一条园区道路。

由于当地政府对于教育基金会的使命有着较早的规划,因而,两个单位之间至今的联系都非常紧密。正因如此,一个个经过缜密设计的教育扶贫项目,从这里走向了整个凉山州,渗透到了教育领域的每一个细枝末节,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影响到了很多个孩子长大成人的全过程。

凉山州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荣敬龙自九十年代就来到凉山州布拖县开展教育工作,基层经验的丰富,让其在就任基金会秘书长职位以后,推动着基金会的工作飞速开展。2017年,凉山州教育局开始推进改革,经历了这次调整以后,基金会有了更加自主的职能,变为了自己设计项目、执行项目,同时兼顾资助其他组织的职能。在其80多个公益项目中,“一村一幼”是最具代表性的项目之首。

荣敬龙直言,这些年来凉山捐资捐物,甚至“直接发红包”的不少。但他认为这样不足以从内生动力上去改变凉山人的命运。“一定要长期地持续地,去为凉山孩子赋能。最好就从娃娃抓起。”而这样的想法,与蓝光集团已践行30年的可持续公益理念高度一致。

蓝光将自身资金资源优势与当地政府的教育需求紧密结合,以“政府+基金会+企业”的公益援助模式持续助力。

2018年开始,蓝光三年1000万投入,可以产生多深远的影响?荣敬龙激动地说:“影响至少10万孩子!”

在荣敬龙的“账本”里,记的是可持续发展的账。“设备设施为上村幼的孩子提供了教育辅助,帮助他们拓展视野。蓝光幼师班的学生毕业后又可以走上讲台教书育人。这样循环往复,影响何其不大?”

上幼儿园的凉山孩子越来越多 

影响此刻正在发生。凉山州教育体育局基础教育科副科长董瑞芳一直关心着州里“一村一幼”工作的推进情况,她讲述这几年凉山学前教育的数据变化:“在2015年的时候,我们的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在55%左右,通过几年以后的实施,截止2019年,三年毛入园率达到了84.03%。” 据了解,目前“一村一幼”招收的学前儿童已达到12.85万人,涉及到实施“一村一幼”的辅导员7975人。

“上幼儿园的孩子多了,当幼教的青年多了,凉山下一代的未来才有希望。”董瑞芳相信凉山未来幼教事业的火种已经燃起。

离开西昌前,蓝光助学基金会理事长唐珺余拾呷惹:“还有三年就毕业了,毕业后回来教小朋友吗?”小余回答坚定,就像在家弹唱《带我到山顶》时自信的样子。

余拾呷惹在学校里望向“远方”

后记:

身处山区,新建的幼儿园在秀美的山脉下散发着蓬勃的气息。教室内多媒体教学设备、移动午休床、教学教具等已经和城市幼儿园没有差别。孩子们天性好玩,哪怕是教室外排队午饭,也总是嬉笑打闹。

我们在幼教点接触过的辅导员,普通话发音标准,这和国家政策以及基层政府职能部门的严格遴选不无关系。如果抛开外部环境,唯一能感受到区别的是贴在教室外的宣传标书:学前学会普通话,说话读书都不怕。“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是对这里上课的每一个孩子的要求。

凉山“一村一幼”,是一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程,国家、省、州县各个层级政府都有对应的专项资金,解决了基础问题,基础之上,如何更好,需要社会的参与。如同州教体局黄主任的感慨,“凉山州地域广,财力薄,又在完成着一步跨千年的宏伟工程”,像蓝光集团这样的社会企业更多的涌入,为改善学前教育环境、提高师资储备力量、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增长,起到了正向积极的作用。一头抓学前教育,为“一村一幼”的幼儿园提供设施设;另一头,在凉山州民族师范学校兴办“蓝光幼师班”,培养未来的凉山优秀的幼教师资。他们毕业后反哺社会,在村幼施教,为下一代带来更好的教育,无形中构建了一个完美的闭环,促进了当地教育系统的造血机能。

这样循环式的教育资助项目,正是符合当下社会所需要的、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项目模型,是企业社会责任工作落实细致的典型表现。

项教育共建工程的影响无疑更为深远,它改变的不仅是这一代凉山人,还有下一代凉山人。

用行动改变凉山脚下的土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