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谈95世妇会25周年

我们这些有幸参加的人,多数都有着妇联背景,但成了世妇会理念的传播者。我们意识到,要站在妇女的立场上,为妇女说话,向政府要政策、要法律,进一步保护女性权益。

社会性别这个概念,通过世妇会的行动纲领,介绍到了中国,就好像打开了一扇窗。往后十年,一系列的社会性别培训、研讨会和社会性别的课程不断地开设起来,妇女研究者学习“社会性别”的概念,研读理论。我觉得这是世妇会送给我们的最宝贵礼物。

(本文首发于2020年11月5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张玥晗

1975年6月19日,首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墨西哥召开,133个国家的1800多名代表参加大会,与大会同期举行的非政府组织论坛与会者约5000人。 (CFP/图)

对谈专家:

谢丽华 农家女公益机构创办人、原《中国妇女报》副总编辑

李慧英 中共中央党校妇女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冯 媛 北京为平妇女权益机构共同发起人、原“反对家庭暴力网络”组织负责人

1995年9月,第四届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下文简称“95世妇会”)在北京举行,这场延续10天的会议,在之后的25年间,不断被社会回顾和纪念。

世界妇女大会(World Women Conference)又称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迄今举办了四届。首届大会于1975年在墨西哥举办,1980年在哥本哈根、1985年在内罗毕分别召开。

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了《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达成促进男女平等、保障妇女权利的战略目标和政策框架,这一目标与政策框架,深刻影响着全球妇女发展事业。据统计,当年参加95世妇会和非政府组织论坛的中外人士达4.6万余人,与会者围绕世界妇女们关心的各类议题举办了3900多场研讨会。不少参与者此后在各自领域,持续为女性的权益奔走呼告,推动社会进步。

95世妇会不仅是一次成功的妇女大会,更对中国妇女权益保护产生了深远影响:“男女平等”列为基本国策、妇女NGO(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反家庭暴力法等相关法规的推行,亦都能在这场会议中寻到脉络。

2020年10月1日,联合国在北京举办了纪念北京世界妇女大会25周年高级别会议。一系列纪念“95北京世妇会”的活动也在网络与线下不断开展。人们纪念95世妇会,更想通过95世妇会的理念,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

95世妇会的遗产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在纪念什么?南方周末记者约访了三位当年95世妇会的亲历者,分别是创办了第一家面向农村妇女的杂志《农家女百事通》的谢丽华、把性别平等和妇女研究课程开进了中央党校的中央党校教授李慧英和多年来维护妇女权益、反对性别暴力的冯媛,听她们分享95世妇会的深远影响。

“世妇会的礼物”

南方周末:您如何参与1995年举办的北京世界妇女大会?

谢丽华:先从预备会来谈。人们一直以为世妇会是1995年9月开的会,但实际不是开那几天,作为亲历者,我们前前后后准备了一年多。世妇会前一年,世界各地召开了大大小小的预备会。

1994年春节,我和9位媒体代表去泰国参加了世妇会预备会。那时我在《中国妇女报》担任编委,但1993年我创办了杂志《农家女百事通》,这次出国,我以个人名义代表《农家女百事通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奎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