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7条鱼

如果没有那条大鱼,就不会有《后赤壁赋》。

如果没有鱼,苏东坡就不会去找酒,如果没有那斗酒,就不会有赤壁夜游,如果没有赤壁夜游,就不会有《后赤壁赋》。那是条什么鱼?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仇英《后赤壁赋》,故宫现存缂丝画中最长的手卷。

01 鳊鱼,苏轼的第一条鱼

苏轼集子里出现的第一条鱼,便是鳊鱼,就是“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的武昌鱼。

1060年,科举高中的苏轼守丧期满,第二出川,正是踌躇满志之时,在从荆州、襄阳回京师的水路上,写下了《鳊鱼》一诗:

《鳊鱼》

晓日照江水,游鱼似玉瓶。

谁言解缩项,贪饵每遭烹。

杜老当年意,临流忆孟生。

吾今又悲子,辍箸涕纵横。

后来苏轼被贬黄州,常去樊口和朋友潘大临喝酒吃鱼。吃的就是鳊鱼,苏轼说它是“鱼之美者”“产樊口者甲天下”

朱耷《透网何如此只鱼》中的鳊鱼眼珠向上作翻白眼之态,意趣冷傲而不可亲近。

明清之际,黄州民间就开始流传“过江名士开口笑,樊口鳊鱼武昌酒”的俗诗,这诗指的便是苏轼当年荡桨南渡,寻味鱼酒之事。

02 鲈鱼不止是鱼,还是家乡

说起鲈鱼的走红,还要拜辞官还乡的吴地名士张翰所赐。

张翰因见秋风起,便思念起吴地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不由慨叹道:“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说完便驾车回老家了,自此,莼羹鲈脍成了经典的怀乡之词

这段历史也频频被人提起,鲈脍成了诗词中的常客:“不须更说知机早,直为鲈鱼也自贤。”(苏轼《戏书吴江三贤画像三首》),“更有鲈鱼堪切脍,儿辈莫教知。”(苏轼《乌夜啼·莫怪归心甚速》)等。

因此,大多诗句中的鲈鱼脍不只是可口的鱼生,还是遥远故乡的代名词。

《海错图》中虽称“松江之鲈”也为四腮鲈(左),但聂璜在花鲈(右)画像旁明确指出,这才是历史上真正的“松江之鲈”。

鲈鱼在典籍中记载了两道著名的佳肴:玲珑牡丹鲊金齑玉脍

鲊(zhà),是靠米饭发酵带动鱼肉入味。而脍,是鱼切成薄片蘸料。

别看现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邵小乔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