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春、刘胜军、张化桥谈中国式金融监管:

现实中,有很多小贷公司是做大额放贷的,大额贷款你不抵押不是死定了吗?就好比一个裁缝拿着绣花针,质疑那些打铁的人为什么要拿那么粗的锤子,这种比较没有意义。

从一个社会的长远角度来说,目前的个人信贷某种程度上是过头了,有可能会对今后这些借款者、对社会都产生不良的影响。

首先创新要适度超前,监管可以跟在后面,但是不能够滞后太多。第二个,监管必须保证社会的安全。

(本文首发于2020年11月12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顾策

刘晓春、刘胜军、张化桥(从左到右)。 (受访者供图/图)

继P2P之后,金融主管部门再次出手,直指网络小贷公司。

2020年11月2日,银保监会会同中国人民银行起草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南方周末记者就此采访了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原浙商银行行长刘晓春,国是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刘胜军,香港慢牛资本董事长张化桥,探讨网贷行业十余年来的起起落落。

“蚂蚁实际上是‘趴’在银行身上”

南方周末:我们银行业是否过度使用抵押方式?

刘晓春:所谓的当铺思想,就是指“抵押”。银行是商业机构,资金来源于存款人,那它必须保证能够收回贷款(债权)。自人类社会有借贷行为以来,抵押都是最常用的回收贷款的方式,无非随着商业模式的变化,我们的融资方式有了一些变化(如网络),但它根本道理是一样的。互联网平台放贷给网店商户,商户需要缴纳保证金,保证金实际就是一种抵押,所以不存在所谓“当铺思维”的概念。

张化桥:蚂蚁放的是小额贷款,所以不需要抵押。但是现实中,有很多小贷公司是做大额放贷的,大额贷款你不抵押不是死定了吗?就好比一个裁缝拿着绣花针,质疑那些打铁的人为什么要拿那么粗的锤子,这种比较没有意义。银行确实有当铺思维,但这不仅仅发生在中国大陆,你到香港来要求大额贷款,如果没有抵押物根本就免谈,这是行业的通行做法,美国、德国也一样。

刘胜军:我们应该做一个区分,诸如数字化、大数据等等技术当然是好事,但不意味着所有的银行都必须数字化,也不意味着只有蚂蚁的数字化才叫数字化,而别人的都是“当铺”。

确实目前没有一家银行的技术实力达到蚂蚁的程度,但全行业都已经形成共识,大家需要发展研究数字化。

南方周末:巴塞尔协议还能适应目前的金融环境吗?

刘晓春:巴塞尔协议是总结了银行发展史上的教训而得出的,核心是通过最低资本要求降低银行杠杆、防止信用风险。高杠杆并不是今天才产生的,历史上不少银行因此倒闭,这和企业有多伟大、领导者有多伟大全然无关。几年前的很多P2P企业就是因为杠杆过高、刹不住车,最终崩盘。

刘胜军:2008年金融危机后,监管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是针对银行的特殊性。在所有行业当中,银行业和其他所有的行业都不一样,因为银行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这种特殊性要求政府在银行濒临危机的时候来拯救它,也就是“大而不倒”的概念。为了减少银行倒闭风险,巴塞尔协议就是让银行进行自我约束的规则,它是金融规律的体现。

张化桥:巴塞尔的核心是对银行资本金的要求。蚂蚁实际上是“趴”在银行身上(助贷模式)做业务,依附在某一个体系上,首先要有地方让你去“趴”,实际上是银行承担了这部分的责任,也就是巴塞尔合规的问题。

南方周末:中国金融是否没有系统性风险,而存在缺乏系统的风险?

刘晓春:这句话是错的。金融系统肯定存在,无非是这个系统够不够完善。美国的系统就和德国、日本不一样,英国的和美国的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存在一个标准的金融系统。比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周凡妮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