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生挺进体制内

在他看来,到互联网企业工作的最佳时机已经过去。“现在赶不上趟了,很少再有工作三五年就财务自由这样性感的财富故事,相反,一些大型企业35岁之后被裁员的传说,越来越吓唬到大家。”

那时也有一些不太发达的省份到学校招选调生,报名人数常常很少,为了避免尴尬,李斌还要鼓励一些学生干部报名。现在形势反过来了。

“这么多高材生愿意来,还是可以体现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

(本文首发于2020年11月19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吴筱羽

202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结束,157.6万人通过资格审查,报名人数再创新高。图为2019年12月8日,2020年北京公务员考试举行。 (视觉中国/图)

放在几年前本科毕业时,到乡镇当公务员,不是武汉某“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刘华君的求职选项。

同学中报考公务员的不多,家乡公务员考试的主要竞争对手多是“二本”毕业生,“难免有心理落差”。

2020年,刘华君已从某海外名校研究生毕业,一番求职之后,报考了四川家乡的“乡镇公务员”。到了8月中旬面试那天,她发现,面试环节所有人,都来自“双一流”高校。

和刘华君抱有同样“进体制”想法的名校毕业生正在逐年增多。2020年8月,杭州市余杭区招聘了一批清华北大毕业的研究生到街道工作,2019年深圳多所中学公布的招聘名单也几乎是清一色“清北”毕业生。

这两条新闻,都曾引发诸如“人才浪费”“大材小用”的大讨论。但这在“清北”生中早不鲜见,在急剧变化的就业环境中,体制对年轻人伸出的橄榄枝,重新焕发出巨大的吸引力,包括过去“不被考虑”的乡镇公务员岗位。

逐年增长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可见一斑。2020年11月上旬,202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结束,本次“国考”有157.6万人通过资格审查,报名人数再创新高,较去年增加14万人,报录比达61∶1。“国考”招考公告上有一处明显的变化:市(地)级及以下直属机构主要招录高校应届毕业生。

选调生是应届生进入基层党政机关的另一渠道。这一存在多年的制度,近年规模扩大,在一些省份,县乡选调生比例占到每年公务员招录计划的10%左右。同时,一些地方将定向选调范围划定到几所名校。

两条渠道均受毕业生青睐,从中,可以一窥体制内人才选拔的机制变化及背后逻辑。

体制内待遇提高,体制外环境激变

刘华君其实并不清楚自己的志向是什么。本科期间,她去过多家民企实习,常常加班,见识过末位淘汰,也被“到龄裁员”的传说惊吓。

最终报考家乡公务员,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稳定”。在那之前,刘华君拿到了多家知名企业的offer,包括互联网公司、银行和房企,都是民企中较高薪的行业了,但和她打听到的公务员工资相比,收入“高不了多少”。

“以前总以为体制内收入偏低,后来才知道不是那样。”刘华君发现,尤其在浙江、江苏、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基层公务员的收入甚至比当地的民企、外企要高。

从平均数看,体制内的收入水平已将体制外甩开。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90501元,比上年增长9.8%,而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3604元,比上年增长8.1%。

大规模招聘“清北生”的深圳中小学教师岗位,招聘时一度打出“有钱有闲有尊严”的口号,有的学校,硕士生入职可拿到28万元年薪。而深圳教师的“高收入”也得益于当地公务员工资的提高,深圳一所中学的校领导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深圳教师和当地公务员的平均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