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省市50余起,防疫指向进口冷冻食品

自2020年7月3日以来,国内通报五十余起冷链食品被检出阳性案例,涉16省(直辖市)。检出阳性次数最多的进口国分别为厄瓜多尔、阿根廷、巴西、俄罗斯、印度,涉及冻鱼、冻虾、冻牛肉、冻猪肉、冻鸡翅等。

世卫组织回复南方周末记者称,真正在冻品外包装上分离出新冠活病毒,青岛是第一次,“但需要强调的是,新冠病毒通过食品外包装传播的概率微乎其微”。

(本文首发于2020年11月26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曹海东 何海宁

2020年7月,上海新天地的一家日料店,商家为打消消费者顾虑,在进门处显眼位置张贴出三文鱼的核酸检测报告。 (南方周末记者 马肃平/图)

厄瓜多尔白虾、挪威三文鱼、阿根廷牛肉……看着超市冰柜里琳琅满目的进口海鲜,你或许有些头疼:买还是不买。

铺天盖地的新闻着实让人有些心慌:广东东莞、福建厦门、山东临沂、陕西西安……光是2020年11月,各地就已通报近三十起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的案例,为2020年以来最多的一个月。

如果将时间线放长,自2020年7月3日厦门、大连海关在从厄瓜多尔进口的冻南美白虾外包装检出新冠病毒以来,国内共通报五十余起相关案例,涉及16省(直辖市)。

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大连凯洋海鲜公司,一桩桩疫情似乎都和海鲜脱不开干系。国内多地局部疫情源头也指向了进口冷链食品——9月下旬,青岛港两名装卸过冷冻海鲜的工人感染新冠病毒;11月7日,天津海联冷冻食品有限公司一名装卸工人被确诊。疫情传播呈现出“从物传人”和“从人到人”并存的特征。

为逃一“劫”,一些厄瓜多尔白虾商家一度自曝售卖的实为国产虾。在上海的多家商超,即便商户挂出了“国产海鲜”的招牌,摊位前也只有零星的顾客。进口冷链食品,还能放心吃吗?

冷链食品,为何频“中招”?

冷链真正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源于北京新发地市场疫情。当时,病例主要集中在水产品经营区域,这一区域环境受到新冠病毒污染最严重,而活鱼等常温水产品区域的疫情并不严重。“这些发现提示,北京新发地疫情可能与海产品有关。”11月11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采访时说。

专家们亦发现,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病人也主要集中在冷冻海产品区域。“这些线索都指向冷链运输进口的海产品,可能就是疫情源头。”吴尊友说。

北京新发地市场出现疫情后,国家加大了对冷链食品的核酸检测力度。顺着这条线追查,发现多个国家输入的海产品受到新冠病毒污染。

7月10日,海关总署的一则公告,让厄瓜多尔“网红虾”成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