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汉诗为何不及朝鲜和越南醇正?

如果以中国诗为本位,日本汉诗的确不够“醇正”,但换个角度看,也正因如此,日本汉诗比起朝鲜和越南汉诗更有特色。我们只听说过诗有“东洋味”,没听说过有“朝鲜味”和“越南味”。换言之,朝鲜和越南的好诗和中国的好诗是一回事;日本的好诗则不然,它们往往有着独特的风韵。
(本文首发于2020年12月3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刘小磊

江户时代著名的日本学者赖山阳。

戴着两重镣铐起舞

日本汉诗源远流长,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奈良时代,就有了汉诗集《怀风藻》。创作汉诗的风气经久不衰,留下了大量作品。然而,对日本人来说,写汉诗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汉语和日语差别极大,甚至不属于同一个语系,如果说格律诗是“戴着镣铐跳舞”,那么日本人用汉语创作格律诗,相当于戴着两重镣铐跳舞。举个例子,平安时代有位名人菅原道真,出身学问世家,精通汉学,是位出色的诗人。出色到什么程度呢?在当时的日本,地位最高的诗人是白居易,醍醐天皇却写了一首诗赐给菅原,诗的尾联说:“更有菅家胜白样,从兹抛却匣尘深。”意思是有了菅原的诗,就不需要白居易的诗了,白的诗集只能锁在匣中与灰尘为伍了。可就是这么一位精通汉学的顶级诗人,曾经写过一组五律,在序言中说:“含毫咏之,文不加点,不避声病,不守格律,但恐世人嘲弄斯文,才之拙也。”大意是说我的这组诗写得草率,请读者包涵。这话虽是自谦,但写律诗“不守格律”,在中国古人是难以想象的——对他们来说,守律是基本要求,就像呼吸一样必要。最好的诗人尚且如此,其他人可想而知。清末国学大师俞樾编过一本《东瀛诗选》,对日本汉诗欣赏有加,却也不得不承认:“东国之诗,于音律多有不协”(很多日本诗不合律)。他甚至帮日本人修改不合律的诗:“……间或以佳句可爱,未忍遗弃,辄私易其一二字,以期协律。代斫伤手,所弗辞矣”(看到不合律的诗中有好句子,不忍遗弃,就偷偷帮它改一两个字,改得不好是我的错)。

日本的习惯

比起格律,对日本汉诗来说,更严重的问题是误用汉语字词。日本人自己也意识到了,称这种现象为“わしゅう”,写作“和习”,也就是“日本的习惯”。わしゅう有一个更直白的写法“和臭”。很多日本诗人的作品“和臭”浓郁,虽大家、名家亦不免。比如江户时代著名的大学者赖山阳,诗文冠绝一时,下笔却往往自带和习,以至于清末大诗人郑孝胥在诗中嘲讽他:“此都号文士,浮躁多不实。盛名如赖襄,语助未究悉。”说日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周凡妮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