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学校教育的边界在哪里?

学校承载着“育人”的任务,而“育人”又是百年大计,需要多方合力,学校以外的力量介入教育应该是好事一桩。但是,窃以为,这样的介入一是有个边界的问题,二是有个成效的问题。

责任编辑:温翠玲

学生们在教室上课。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图)

前几天读了南周的《为教师减负,让学生学习》一文后,深有感触,觉得很有一些话要说。特别想说的是,学校所承载的教育功能再强大,有关部门的介入也总得有个边界,总不能把搭边的不搭边的都往里装。否则,教师苦不堪言,学生不堪重负,家长有苦难言。

我们不妨先来看一段我特地从网上摘录的宣传稿(校名暂且隐去),看看一些学校在忙些什么:

10月29日早上,××小学校长、书记、工会主席以及党员教师早早地在校门口进行交通疏导工作,身穿红马甲的他们在维护交通安全的同时,宣传交通安全知识,对一些不佩戴头盔的家长学生进行现场解说,进行安全警示教育,引导他们遵守交通规则,自觉维护自己和孩子的人身安全。这所小学的党员教师带头参与到活动中来,于早上上学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梁淑怡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