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何以半生株守在光华

吕先生认为私立大学代表着进步的一方,代表着新学术、新思想,负有教化社会的责任。吕先生要提倡传播新思想、新观念,那么他半生株守在私立光华大学,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本文首发于2020年12月17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刘小磊

吕思勉(1884-1957)。

严耕望先生的《治史答问》,将陈寅恪、陈垣、吕思勉与钱穆合称前辈史学四位大家,又说吕先生的“声光”不如二陈一钱之盛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他“半生株守”在上海的光华大学。长期任教于光华大学,是否是声光不显的原因,这里姑且不论。吕先生从教近五十年,在光华大学达25年。光华大学创办于1925年,吕先生于次年入校,1952年光华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吕先生也随之进入华师大,可谓与光华大学相始终了。故严先生说吕先生“半生株守”于光华大学,确非虚言。

光华是私立大学,薪金不高,吕先生在光华任教时的薪金,大约初到时是160元,最高时是240元。这与北大、清华或其他国立大学的薪金尚有不小的差距。即使如此,光华也是欠薪或打折。1932年,日军侵入上海,光华延迟开学好几个月。当时光华欠薪甚多,吕先生“实难支持。适安徽大学开办,光华旧同事孔肖云任职其中,该校介之来相延,言明决不欠薪”,于是“向光华辞职,光华相留,改为请假”。吕先生赴安大任职三个月,但“其欠薪亦与光华无异”。到“国难”期间,光华教师的薪金更是打对折支付,吕先生的月薪只支付120元。薪金不高,课时倒不少。光华的历史系,常任在编的教师通常只有四五人。吕先生要任教的课程很多,除了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外,还有史学名著选读、历史方法论、史籍文选选读、文字学等课程,每周课时达六至八节。之所以絮絮叨叨地写这些半个多世纪前的陈年琐细,无非是想引出一个问题:吕先生何以半生株守在光华大学?

自得其乐

史学家黄永年先生有一番解释,他说:

抗战前,胡适曾有意邀请吕思勉前往北京大学任教,但被吕思勉拒绝了,依旧留在学界“排不上号”的光华大学。吕先生不去北京大学的理由是:光华的文学院长钱子泉(基博)先生是我多年的老朋友,我离开光华等于拆他的台,我不能这么做。(黄永年:《回忆我的老师吕诚之先生》)

黄永年先生是吕先生的学生,他说吕先生不离开光华的理由,应该是可靠而可信的。从语气上看,似乎他曾就此问题询问过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