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较量“体验为王” 上海怎么守?成都怎么攻?

两座城市的城镇化作业

责任编辑:戴春晨

公共空间是人们认知城市、构建城市身份认同的核心元素,构成城市“体验价值”的基础。

上一期,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发布《中国34城公共空间体验榜》,呈现城市“体验值”。评估结果显示,公众印象中的“一线城市”出现略微变化。

站在体验视角,一线城市已难言“稳坐”前列,杭州、成都等新晋“网红城市”正在发起凶猛的挑战。

综合经济排名和体验榜单,我们认为,中国城镇化未来五到十年的演进中,将爆发“老牌”一线城市与“网红城市”的争夺战。这两类城市都正在承受巨大的挑战。

“老牌”一线城市的挑战,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与公共空间体验的平衡。这些城市需要盘活越来越稀缺的资源,优化城市“体验值”,把人才留下来的同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

杭州、成都等“网红城市”的挑战,是如何通过公共空间体验的“增值服务”,提升城市的吸引力,从而推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这一期,我们挑选两座表现优异的上海与成都作为样本,分析城市应当如何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体验值”。

上海:老旧空间“挤”出增量体验 

在公共空间体验榜单上,“一线城市”的表现出现明显分化。

北京、上海呈现出卓越的“均衡性”,大部分指标的评估分值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评估的9项三级指标中,上海有购物丰富度、人均藏书量等6项指标分值进入前三,累计7项指标分值进入前五;北京有文化场馆规模、星级酒店数量两项指标分值排行第一,累计7项目指标分值进入前五。

另外两座一线城市的“不偏科”情况,表现相差较远。

广州尽管有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千人地铁长度两项指标分值排行第一,但仅有3项指标分值进入前三;深圳有万人公共汽车保有量一项指标分值排行第一,却也仅有3项指标分值进入前三。

“不偏科”表现的差异,使得“北上”与“广深”之间出现明显的分值“断层”。从最终分值来看,排名靠后的“广深”,遭遇“网红城市”反超的危险,杭州已经凭借极其微弱的分值反超深圳。

一线城市如何继续“一线”?

最“不偏科”的上海,提供了一线城市保持领先位置的路径:努力保持不同领域“体验”资源的供给,从而形成城市“体验值”的全面领先。

时至今日,上海面临着一线城市的共性问题:经济的高度繁荣带来规模庞大的人口,城市的进一步扩张遭遇土地、空间的限制。在人口膨胀的背景下,如果城市不能提供更多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体验”资源,那么原有的“体验”资源可能会被加速“稀释”。

随着杭州、成都等城市“体验值”的提升,将有可能出现人才的“溢出效应”。

更大的挑战是,随着产业经济的转型,一线城市不仅需要留住原来的人才,还需要利用有限的资源吸引新的高端人才,才能保持城市未来的繁荣和活力。

我们发现,上海的解决策略是,通过精细化的城市治理和老旧街区更新,在存量空间内“制造”增量体验,破解空间资源不足的难题。上海在文化空间维度上遥遥领先的分值,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城市更新“置换”的新空间

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获取的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全市目前拥有各类大型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共计156座,位列全国第三。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的改造,是较为知名的案例。

上海市政府摒弃“大拆大建”的做法,以留住城市记忆为基调,将黄浦江沿江的老旧工厂改造为公共空间,将“工业锈带”变成“生活秀带”。

如今年轻人热衷打卡的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正是原来的上海国棉十七厂。另一方面,上海市政府倡导“螺蛳壳里做道场”,将背街小巷深处和老旧小区的空间,改造为图书馆和“文化会客厅”,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需求。

这样的思路,在其它一线城市也有实践。在北京,由废旧厂房改造的“798艺术区”,成为艺术展览最为密集的公共空间;在广州,由老街区恩宁路改造的永庆坊,则成为人们感受广府“非遗”的“打卡圣地”。

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认为,挖掘和改造存量资源,是一线城市实现公共空间扩张,提升公共空间体验的有效路径

一方面,历经历史变迁的城市,天然留下许多历史遗存、工业遗存,适宜改造为文化空间,或者改造为有历史文化韵味的购物空间;另一方面,富有经验的一线城市,拥有较好的城市规划和城市治理经验,能够更好地对历史遗存、工业遗存进行活化更新。此举不仅能够建构城市的公共空间魅力,同时还能为消费和新技术运用提供新的场景,从而促进城市的进一步繁荣。

成都:先用玩乐吸引你

在34座城市的排次中,“网红城市”的靠前多少令人意外。

如前往所说,6座“网红城市”进入前十名,不给其它经济强市一丝机会。除去GDP排名较高的重庆,剩余5座“网红城市”均获得比GDP排名更高的座次。这样的排次格局,显示出“网红城市”超强劲的潜力。

然而,“网红城市”的位置分布出现令人惊讶的区域分化。

榜单显示,成都、西安、重庆三座西部城市,杭州、厦门、南京等三座东部城市,全部进入前十名。出人意料的是,武汉、长沙、郑州等近年来在短视频平台炙手可热的中部城市,全部落在第 15名之外。这是比一线城市评估分化更严重的分化。

作为最早的“网红城市”,成都呈现一种“网红城市”可能性路径。与北京、上海不同,榜单上的成都大部分指标的分值都不算出众,但购物丰富度的分值却位列第一。成都呈现的逻辑是,只要单维度的“体验”足够突出,那么城市也能够出彩。

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公开爬取的数据显示,成都拥有购物中心共计195处。

从实践策略的角度来看,成都提供的经验是,要吸引游客乃至更多人才,首先需要问城市本身拥有什么。这座“网红城市”很清楚自身的卖点——消费,融合四川人洒脱精神的消费。

成都排行第一的购物丰富度数值,是“网红城市”营销的卖点;“网红城市”营销,又是购物丰富度继续增长的动力。美好的公共空间体验,激发人们“打卡”创作,平台方的流量激励以及商家的主动参与,在网络空间塑造美好的“消费成都”。春熙路、宽窄巷子和锦里等“成都元素”,频频“爆火”社交网络和短视频平台。

另外一些“网红城市”也找到自身的卖点。

文博资源丰厚的西安,卖点是文博场景;与成都文化相近的重庆,购物丰富度同样领先其它城市,卖点同样是“消费”;生态宜人的厦门,在网络上除了“兜售”小资情调之外,同时展现独有的生态魅力。

现在我们解答最后一个问题,同样是“网红城市”,为什么东部城市和西部城市排名集体靠前,而中部城市集体排名靠后?

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认为,“网红城市”区域分化的背后,其实是购物空间、文化空间、生态空间等“体验”资源分布的不均衡。

东部城市经济发达,政府财力雄厚,在实现“体验”空间扩张、进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天然具有优势;成都、西安和重庆等西部城市尽管常住人口规模庞大,但土地空间较为广阔,能够供给更多“公共空间”;夹杂东部和西部之间的中部城市,由于产业和城市空间已达一定程度,加之人口快速涌入,“公共空间”资源遭遇“稀释”后呈现出尴尬的稀缺。

期待中部城市及早强化自身“卖点”,实现“卖点”资源的壮大。

这是每座城市的唯一性。

网络编辑:危昱萍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