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人茶话 | 古代文坛,也有“代沟”

(本文首发于2020年12月24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刘小磊

民国著名藏书家蒋汝藻所刻的曹植文集。

年龄不同,想法往往也就不同,不同得太厉害了,就形成一条沟——“代沟”。

过去常说三十年为一代,又有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现在社会的变化来得快,形成“代沟”大约只须十年左右,据说90后看80后,便觉得他们都已经老了。

古代社会的运转比较慢一点,文坛上的“代沟”大约要三十年上下。

例如在建安七子中,除了资格最老,也不在曹操麾下的孔融以外,广陵人陈琳(字孔璋,156-217)年辈最长,成名甚早,因此他的文风也比较老派,与曹丕(187-226)、曹植(192-232)、王粲(177-217)等后起之秀差距很大,两代作家之间明显地有着一条“代沟”。

那时文坛上的首选文体是辞赋,陈琳作赋还是走早先司马相如(长卿)以来散体大赋的路子,铺张扬厉,追求“巨丽”之美,感情比较淡薄,藻饰甚繁,读起来华丽而沉闷;而当时的青年作家大写其抒情小赋,讲究清新明快,路径完全不同。

后来曹丕《典论·论文》在辞赋方面大力表彰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阿柴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