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萌影业CEO陈菲:做女性题材要表达新女性价值观

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影视行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境。各大影视公司在主动自救的过程中,不再局限于过去IP题材的开发,而是从多维度探索更多题材的可能性。柠萌影业作为头部影视公司,于2020年推出的《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都曾引起了广泛的行业关注,也收获了现象级的大众讨论。

 

显然,收获这样的成绩,与柠萌影业一直在剧集的赛道上持续探索和深耕是息息相关的。柠萌影业CEO陈菲和主创团队大约从2017年就开始做女性题材的布局研发。她们洞察到这三年来中国女性“她”力量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女性自我意识在觉醒、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筹备《二十不惑》期间,柠萌影业主创团队利用大量时间精力去做调研,用问卷、访问等各种方式采访大学生,以确定在他们身上所承载的表达和主题。而到了《三十而已》王漫妮的故事呈现时,也是选用了编剧朋友的真实故事以及大量深入的用户洞察。当很多观剧的沪漂女孩对王漫妮的经历感同身受之时,也正是调查普适性的最好佐证。

在陈菲看来,《三十而已》之所以火爆,正是因为团队把这些洞察的结果运用到人物和剧情的塑造上,非常精准地击中了潜在的集体情绪。一个客观的事实是,当代女性能够更加直面自己的新欲望。不管是处于20岁还是30岁年龄关口的女性,她们都有各自所面临的压力,她们的情感、婚恋、事业,都需要被表达,每一种发乎于心的选择都值得被尊重。而剧集成了一个此类声音的表达渠道,反映出女性在各个阶段所处的困境。

尽管收官已久,我们仍记得《三十而已》在夏天掀起的讨论风暴,频上热搜、演员玩梗,甚至模仿剧中演员的全民参与,都是剧集引发的普遍价值情绪大狂欢。而要想做到如此,需要持续深入的用户洞察,这样才能找到真实的问题,击中真实痛点和集体情绪。

起初看到剧本中的三个女性角色,陈菲的第一反应是她们拥有三种完全不同的特质,这三位女性身上映射着三十岁女性的一体三面,分别代表着“不愿面对的自己”“理想中的自己”和“现实中的自己”。区别于传统大女主剧,三个女主没有人拥有绝对完美的人设,她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各自的缺点。

主创团队很注意角色带给观众的观感,希望观众看到的不是俯视、高高在上的爽剧,女主什么都是对,什么都是爽,这不是创造的方法和初心。重要的是,不回避人物的复杂性,人物刻画做到有缺点有纠结有成长,尤其是人物灰度的呈现,比如王漫妮,为她的欲望设置底线,并进一步细化她在底线之上的各种挣扎和反复,让人物更立体、更真实。

高要求的结果就是更加曲折和反复的打磨过程,不光是剧本阶段,在整个拍摄过程当中,《三十而已》的剧本也一直都在进行着调整。因为是女性题材剧,陈菲团队希望坚定地站在女性视角、女性立场。女性视角会带来一些其他的问题。比如在一部分男性观众眼中,女性表达为主战场的剧集总是会安插一些令人发指的男性角色,似乎女性角色在剧中的蜕变和崛起一定得遭受来自男性的压迫和摧残。主创团队一开始就知道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的创作过程中,她和团队非常警惕的一点就是不要把男性和女性对立起来去写,更不要去贬损和俯视男性,在她看来如果在男性和女性这样的互动关系中贬低男性,其实是在反向损伤女性角色。

好的剧集绝不是某个群体的狂欢。主创团队尽量把每一个人物都做得比较立体,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不管角色大小,都去抓住他/她的诉求和困境。而这涉及的基本概念就是:如果强行为了女性的蜕变把男性推到对立面,会有失偏颇,也不能真正体现新时代女性的价值观。

从创作角度来讲,击中大众情绪其实不难,难的是如何在剧中为人物找到一个解决办法,这也是剧集吸引观众的根本所在。而这,就需要对人物在剧中经历的事件和作出的选择有着精确又合理的筛选。大众无法接受一个女人为物质丧失底线,也无法接受一个女人对渣男老公无底线包容。为了保证人物塑造和社会话题的可信度,创作团队做了大量人物的案例调查。王漫妮在剧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顾客,及其销售工作中的经历,都来自奢侈品店销售员的真实故事。

编剧张英姬和出品方柠萌影业都做了不少深度采访和用户洞察,王漫妮的故事,她在店铺里遇到的竞争,她个人的职业进阶,这些全部是采访得来的。团队力图在王漫妮这条职业线的特色上做到“真实”,并以她为主进行职业塑造。

剧中王漫妮的选择并不是编剧的幻想和闭门造车,每一步都是经过大量讨论得出的,比如从老家再次回到上海时,王漫妮放弃了原有的工作经验当上了职业讨债专员,选择从零开始,并通过一路打拼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最终她却又再一次将自己清零,选择去海外深造。这一落点是导演张晓波特别坚持的,他认为王漫妮的人生就是在不断地翻越高山,在翻过了一座山后,便想翻过另外一座,虽然她不知道这座山后面是什么,但她就是想去看一看。

团队都赞同导演这样的落点更符合她的性格。她在职场和情感困境中一步步做出的选择,做到逻辑真实情感落地,能够让观众产生共情,甚至让观众为她心疼、为她扼腕、为她叫好。

总体而言,如今电视剧制作日益成熟,想要题材完全创新难度颇大。柠萌在女性题材这条路上早早出发,探索到了更广泛的开拓空间。这不仅打破题材之间的壁垒,也进一步让受众破了圈层。

柠萌影业CEO陈菲

“年轻用户对价值观和真实性的要求很严格”  

南方周末:《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现在回看,您觉得有什么遗憾的地方吗?

陈菲:《二十不惑》体现了前浪和后浪的价值观差异。现在的年轻人对价值观和真实性的要求很严格。他们拒绝在现实题材中看到人物开金手指,不管是在职场上还是感情上。比如我们会认为女主和00后的姐弟恋也很美好,但更多的观众站了女主和她老板的CP。这是后浪的价值观,他们不相信一个又帅又有钱的弟弟会追求一个和自己生活没什么交集的、平凡普通的“姐姐”。这些反馈都会帮我们在第二部中把人物做得更扎实、更真实。《三十而已》则让我们看到了舆论场中女性价值观的撕裂。比如最早引爆的“全职太太是不是独立女性”的话题,还有王漫妮的情感线,甚至最终顾佳该不该离婚,微博上都吵成一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

南方周末:在2020年以前,影视剧基本都是男性主战场的表达,女性角色常沦为工具人,“二十”和“三十”这两部剧无疑打破了这种次序,这个是否有方法论?

陈菲:从《三十而已》我收获了关于女性题材创作的宝贵经验:坚守女性视角、女性立场。比如《三十而已》中直面女性新欲望、表达新女性价值观。《三十而已》我们书写了女性的新欲望:比如王漫妮一边在努力工作靠自己打拼,一边也在追求好的爱情和婚姻能让自己变得更好。价值观层面,我们想表达的是,作为女性,我首先是我,我需要遵从内心自我实现,而并不只是谁的太太、谁的女儿或是谁的妈妈。很多观众认为顾佳不该放弃婚姻一无所有,我们认为,走出这段婚姻是顾佳为自我重生的一次选择。

人物灰度呈现,写好底线之上的挣扎。比如剧中王漫妮和梁先生的情感试探和进退纠结,从王漫妮初遇时的理性拒绝到再相见时的飞蛾扑火,她可以接受他不婚主义但绝不能接受他脚踩两条船。王漫妮和梁正贤交往,是我们集体共创中争论最为激烈的部分,女主在行动选择中哪些地方可以妥协,而什么样的底线必须坚守。再比如顾佳对于丈夫出轨零容忍,但对离婚不是没有挣扎和犹豫。先给人物设置底线,再写好底线之上人物的纠结和挣扎,这样能让人物立得住、逻辑自洽,也让观众觉得更真实可信,得到思辨的体验和精神的滋养。

南方周末:据了解,柠萌在前期都会做大量调查并建立自己的数据库,这个实践过程具体是怎样的?如何保证取样具有普遍性?聚焦于一线城市的女性,是否考虑过下沉观众的接受性?

陈菲:“用户导向”是柠萌影业自创立起就一直坚持的方向。《二十不惑》是集体创作,编剧是一群95后的年轻人,他们的剧作经验较浅,《三十而已》则是非常成熟的编剧张英姬的独立作品,我们在这两个作品中都用到了用户洞察方法论。不论是一线城市,还是下沉市场,经历可能有不同,但是情感是共通的,情感真实,就不难被接受,真实的标准是戏剧中人物的逻辑真实、情绪真实,剧集本身的落点在于能够引发大众共情,而非让人物做到完全生活真实,我们归根结底还是一部戏剧,不是纪录片。

等项目真正到了创作阶段,我们会做大量采访。采访环节的难点在于,大量采访得来的素材,如何把这么多“点”汇集成一个“面”,再提炼成“点”。即从大量样本中提炼出群体共性,再把这些共性化到3~4个主人公身上。而通过洞察提炼创作出来的人物也好,故事也好,最核心的是人物行动选择背后彰显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主创在洞察之后的提炼和取舍。

柠萌的头部台网剧集定位的是全人群,所以我们在展现女性困境的时候,会尽量深挖女性共通的问题。其实,女性市场是一个纵深度很深的题材,即使是下沉用户,对于女性生存的境遇是心存关心的,对于女性所遭遇的困境也是情感共通的。

南方周末:引领价值观需要掌握火候,这两部剧在创作过程中是如何去把握这种分寸感的?

陈菲:价值观是主创在洞察基础上的取舍。我们在创作中经常会面临一个难题:对于用户是迎合还是引领?很多人都会不假思索地说要引领。我觉得应在顺应用户集体情绪的基础上做价值观引领。在影视创作中,开篇问题提得好能让观众迅速建立共情产生共鸣,中间充分论证给观众提供了人物情节走向的多种可能性,而结尾的人物落点体现的就是主创的价值观取舍。我认为好剧要在顺应集体情绪的基础上,做到价值观引领。用《三十而已》的结尾举个例子,顾佳离婚远赴茶山,很多观众觉得太惨觉得她一无所有,我们认为这是价值观引领,顾佳遵从内心放弃婚姻重启人生,是新女性勇敢的独立态度;关于顺应集体情绪,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比如把林有有的溃败和反省表达得明白直接。

“我们想要做到只表达不定义”   

南方周末:您也是在随时关注科技发展的人,当下新鲜事物的不断涌现带给您最大的冲击是什么?

陈菲:先简要说一下我们身处的行业出现了哪些变化。首先是内容消费格局之变:从近两年网络视听行业市场的公开数据可以看出,2018到2019年,最显著的变化是短视频的市场份额超越长视频,而2020年,长视频份额会被直播带货进一步蚕食。其次,用户之变,2020年6月,网络视听用户规模突破9亿,其中综合视频用户规模7.24亿,短视频用户规模8.18亿。年轻用户增加:2020年9月,90后用户规模占比超过80后,而在泛娱乐内容消费领域,95后DAU使用时长远超全部用户均值。2017年,Z世代就贡献了在线娱乐市场的54.8%。

每一个风口背后都是技术变迁,影视行业上一个风口是从线性电视向移动互联网的变迁。随着5G时代、AI技术的普及应用,新技术风口到来会颠覆整个剧集行业的产品形态、生产方式、消费渠道、用户体验。

但我相信有两点是不会变化的。人的价值不变,我一直笃信,技术无论如何变化,人是替代不了的,算法可以制造迎合用户偏好的内容,但创造不了超出用户预期的爆品。一部剧集,从剧作表达到导演创作到演员表演,每一个作品都是一个独一的生命体,不同的人在一起群智涌现,会创造出完全不一样的作品,这个是算法是技术创造不了的。行业的价值不变。影视行业生产精神文化产品,比如《我不是药神》能够推动医药政策的发展进步,《少年的你》能让大众关注校园霸凌,《小欢喜》能够让大众重视青少年的抑郁症、关注代际亲子关系,《三十而已》能让大众看到新女性自我意识的崛起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就是“内容塑人”,是影视从业者的核心价值。

南方周末:我们都知道当下中年女演员普遍在诉说自己的职业困境,如今的影视剧普遍的女性角色偏少甚至边缘化,柠萌在这点上接下来有什么样的计划?

陈菲:未来,女性题材依旧是柠萌的重点赛道,柠萌将同时推进女性题材的横向系列化和作品的纵向系列化。关于题材系列化,“二十”“三十”之后,《四十正好》已在策划之中,两年前曾想把40岁女性话题也一并加入策划,后来讨论觉得可能太早。随着《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的热播和热议,我们2020年已经正式把《四十正好》这个选题列入生产计划。同时,聚焦中年女性爱情观的《小敏家》也马上要开拍了,探讨的是再婚家庭的问题。另外,我们的国民话题系列剧集也会去更多地关注和描摹更有光彩的女性角色。 

南方周末:从制作方角度来讲,怎么看待女性角色要么偶像青春低幼化要么妈妈奶奶长辈化,我们似乎很难在中国的影视剧中看到复杂、多面、有人性色彩的女性角色?

陈菲:以往许多剧集的女性角色受到当时对女性的定义和刻板印象影响,但是近两年女性话题的舆论场愈发激烈,女性题材成为创作的高频地,一些高举女性独立的题材与内容也不断涌现,对于女性角色的刻画也更加丰富,不再局限于低幼化或者长辈化,比如《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都在通过不同层面尝试把女性从婆婆、丈母娘、妈妈、妻子、女儿等多重身份下挣脱出来,让女性回归到“做自己”本身这件事情上,通过人物的行动选择展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价值的表达,而且这种价值主张是多元的,我们想要做到“只表达不定义”。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