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燄:数字化是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的新引擎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2035年远景目标,从创新发展、低碳转型、乡村振兴等众多角度擘画未来5年乃至15年中国社会发展蓝图。面对新矛盾、新问题,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聚集的“十四五”,企业如何以更稳健的步伐迈进?如何把环境风险、合规要求、市场压力、竞争压力转化为更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带着这些热点问题,我们专访了不同领域的专家,邀请他们从多种角度解读当下、展望未来,为企业“十四五”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清晰的图景。

访谈嘉宾: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 葛燄

作者:南方周末中国社会责任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 郑硕

“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上述要求。

“慈善事业在政府工作中的定位,从过去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提升到第三次分配的定位,可以说是一个巨大飞跃。”

在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腾讯基金会”)秘书长葛燄看来,这意味着公益慈善和社会组织相关法律和政策将会不断完善,对企业通过参与慈善践行社会责任的政策倡导和鼓励也会更多。

“十四五期间慈善行业既有挑战又有机遇”

十四五规划与慈善行业的链接,给了葛燄更多的信心。在她看来,慈善行业在十四五期间,既面临挑战,又面临机遇。

而当前的疫情则为这些挑战和机遇打了“预防针”。

有业内人士担心,在疫情捐赠热潮结束后,企业和个人会普遍收紧捐赠支出,公益筹款将更加艰难。

但与此同时,公益事业的更多机遇也在显现,抗击疫情促使行业内外产生了更多连接与合作,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科技公益的需求愈发紧迫。

以腾讯公益为例,2020年腾讯“99公益日”期间,腾讯公益平台共完成筹款23.2亿元,捐款人次达5780万;更可喜的是,在“99公益日”非配捐时段,2020年筹款额较2019年增长46.8%,捐款人次增加88.9%。

这些数字让全民公益的理念又向前迈了一步。但也正是因为公益捐赠的“散点”发展,加之机构体量、公信力等因素,马太效应在互联网公益领域逐步显现。

2020年,“99公益日”筹款排名最靠前的十家机构筹款占了整个99筹款的54%,而前十家机构下还有很多挂靠机构以及许多挂靠项目。葛燄认为,一个公募机构数字化能力、服务能力越强,挂靠项目会越多。

因此,如何支持“草根机构”成为大家关心的问题,腾讯基金会也对此做出了自己的回应。

在1月20日举行的腾讯公益2021年新春沟通会上,腾讯基金会秘书长葛燄宣布,将“99公益日”的热度从三天发展到全年。

面对“三八妇女节”“环境保护日”“海豹日”等特殊的时间节点,草根组织的专业度高、反馈速度快,将“99公益日”由三天拓展到全年,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所探索的模式。

“我们希望培育优质项目。”葛燄说道,“这样的人和这样的机构能紧密联系在一起,第一批草根的优质项目就能够被扶植起来。”

让公益穿透日常,共创公益日历,是腾讯基金会在2021年的重要设想,而这也是响应十四五规划的重要行动。

新的一年里,腾讯公益透露将带入更多线上线下的资源,开放产品平台玩法、公益创意,让人们每个月都能感受到公益的力量与温暖。

同时在公益事业的另一端,回馈捐赠者也会是重中之重。

捐赠额的不断增长,背后便是捐赠人数量的累积。葛燄透露,腾讯公益平台用户长期捐赠的习惯不断养成,月捐用户年平均捐赠额为平台普通用户的4倍。

对此她有着亲身体会。早在6年前葛燄便是月捐用户,对她来说,建立用户成长和关怀体系十分重要。

“我们将在月捐用户互动方面提供更多有温度、有趣味的设计,让这些有温度的情感能传递到每一位月捐用户。”腾讯公益运营负责人梁栋透露。

梁栋还表示,2021年,腾讯公益将会从月捐产品进行突破,尝试优化捐款人的体验闭环和机构劝募闭环。一方面引导用户更加持续关注和支持公益,另一方面也能让项目获得稳定、持续、健康的筹款来源。

“数字化是公益行业不可绕开的迫切需求”

但是仅有捐款是远远不够的。在互联网筹款数据的快速增长之后,对慈善行业支撑能力的要求和挑战更加棘手。

在葛燄眼里,无论是从规模和效率,还是从质量和影响来看,国内的公益慈善事业还处于一个欠发达的水平。这种发展水平与过去几十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不太相称的。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十四五规划给出了答案: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数字科技的正确应用,则能够从效率和质量上帮助提升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水平”,葛燄认为,数字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而且是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的新引擎。

背靠腾讯这样一家科技公司,腾讯基金会优势更甚。无论是科学探索奖,还是腾讯公益平台,如何将数字科技应用于社会公益领域、打造“负责任的数字化”样本,一直是腾讯基金会的目标。

“战疫正在推动数字科技与社会公益的加速融合,”葛燄在介绍行业趋势时表示,“就公益慈善行业而言,无论是平台还是机构,无论是筹款、传播、财务还是组织管理,无论是与捐赠人、志愿者还是受助人的沟通,数字化都成为不可绕开的迫切需求。”

去年疫情暴发之初,腾讯内部就自发集结超过100支技术志愿团队,抗疫小程序、觅影辅助诊断技术、科普辟谣、在线问诊、远程复工工具包……蓬勃生长的技术志愿精神转化成为数百款“战疫公益”产品,持续为前方后方、疫中疫后、国内国际提供服务。

葛燄表示,数字化工具将会更多更快地在慈善领域里使用。

去年年底,腾讯基金会公司内部在技术志愿者体系基础上加大力度,推出“技术公益互助计划”,该计划梳理了腾讯天籁降噪技术升级人工耳蜗、腾讯安全团队的守护者计划等二十多个科技公益案例。

未来,这一计划不仅将集聚腾讯的数万名产品技术志愿者,更会凝聚社会各界的技术志愿者,打造出一个具有专业能力的志愿者体系。

而这正回应了十四五规划中“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的内容。

曾经,人们对公益募捐的印象是一场慈善晚会或者是一个个募捐箱。如今,只要打开手机,就能随时随地为各种公益项目进行捐赠。

“当然,互联网捐赠绝不是慈善事业的全部。”葛燄认为,慈善事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方方面面的提升,包括专业公益慈善机构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公众对公益慈善的认知水平和参与途径、公益慈善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等。

葛燄介绍,腾讯公益在未来将更加开放地与机构合作,开放数字化能力,提升平台产品能力和运营能力,在理解机构需求的基础上,提供机构数字化解决方案,拟计划成立技术发展基金,用于机构数字化的扶持。

“相信在十四五规划建议的指引下,会有更多利好政策出台,也会有更多科技从业者贡献智慧。”葛燄有着自己的“十四五愿景”:推动未来公益进入“数字常态化”阶段。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