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公益观察

面对儿童成长中可能面临的种种困难,日前,政协委员俞敏洪在两会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健康与教育问题发声。提案涉及儿童孤独症、乡村英语教育以及流动儿童平等受教育权等议题,期望为儿童给予社会力量。

“花不能在花季没有到来的时候就放弃成长,人也不能在梦想和目标实现过程中遇到困难就放弃成长。”俞敏洪在自己的新书中如此写道。

事实上,儿童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一部分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解决,还有一部分则需要依赖社会的关注与力量。

2021年两会,俞敏洪继续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健康与教育问题发声,提案涉及儿童孤独症、乡村英语教育以及流动儿童平等受教育权等议题。

关注孤独症儿童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发生于儿童早期的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疾病,涉及儿童对外界的感知、语言、情感以及社交等多个领域。

近年来,孤独症发病率在全球呈急剧上升趋势。美国疾控中心曾在2020年发布相关报告指出:截至2016年,美国每54名儿童中就有1名儿童是孤独症患者,此数据比2018年发布报告中的孤独症发病率上涨了10%

俞敏洪在《关于进一步完善儿童孤独症早期筛查、医学诊断和康复教育衔接机制的提案》中提到,根据我国残疾人普查统计情况,儿童孤独症已占中国精神类残疾首位。并表示虽然孤独症难以痊愈,但部分患者可以通过早期干预,逐步锻炼出基本生活能力。

在我国,“孤独症”越来越多地引起社会和媒体的关注,但普通家庭仍然缺乏对儿童孤独症的认识和了解,家长缺乏相关知识的普及,常常因此错过最佳干预时期。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研究员易莉曾对媒体表示,每年的42日不是叫孤独症日,而是世界提高孤独症意识日,它的意义就在于提醒人们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群特殊的人。

俞敏洪也谈到这个问题:“有关儿童孤独症的科普宣传普及率仍然很低。”并建议“加大宣传力度,规范管理孤独症早期筛查及早期干预的科普宣传”。

当然,解决孤独症问题仅靠防增量远远不够,针对存量的诊疗也是重中之重。俞敏洪认为我国至今还未建立覆盖全国的儿童孤独症筛查诊断系统,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专业的诊断人员和清晰的干预路径。

俞敏洪建议:“加强对孤独症诊疗人员的培训,提升筛查与诊断能力。”

此外,孤独症带来的经济负重往往给一个家庭带来巨大的压力,甚至存在不少家庭因负担不起费用而选择放弃康复。拥有孤独症孩子的家庭不仅需要长期的康复费用,同时,因为孤独症孩子需要陪伴,一部分家长不得不为此放弃工作。

对此,俞敏洪建议将儿童孤独症早期筛查纳入儿童常规检查必要项中,将复筛确诊的费用纳入医保范围,减轻家庭负担。

促进教育公平

芦苇在微风中轻轻荡漾,阳光懒懒地铺在众人脸上,俞敏洪与孩子们手握着手围成一个圈,闭眼感受自然的抚摸,并将感受写成诗歌。这是《俞敏洪乡村教育调研记录》中的一幕。

教育均衡问题是俞敏洪较为关注的话题,在其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以来,已经多次提交相关提案。

2020年末,俞敏洪和他的团队3天内跨越两千多公里,走访了贵州、云南多地的乡村创新学校及传统中小学。

“你不在乡村奔走,就不会知道现在是什么情况,判断就会失误。”俞敏洪如此解释亲自去乡村考察的原因。出生于乡村的他,多次表示为乡村教育的衰败而忧心。

在《关于利用人工智能提升乡村小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提案》中,俞敏洪提到:通过对全国20个省份500多所乡村小学(乡镇中心校40%,村完小38.2%,县城小学14.8%,教学点7%)的调研,英语学科师生比均值为1227,有的地区甚至达到了12400,师资严重匮乏。

面对如此情况,俞敏洪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利用人工智能。他在提案中表示:“目前教育信息化已经走向3.0时代,人工智能技术正在积极加速应用在英语教学中。

而在乡村教育衰败的B面,还有城市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不少农村居民前往城市务工,他们一部分人将孩子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儿童”,另一部分选择将孩子带在身边“随迁”。

在俞敏洪看来,城市“随迁”儿童的教育问题尤为突出:“保障政策未能充分落实;入学面临准入门槛;公立学校针对流动儿童开放学位不足等,流动儿童在超大城市平等受教面临各种困难。”

俞敏洪在《关于切实保障超大城市流动儿童平等受教权利的提案》中提到:截至2019年末,我国流动人口规模2.36亿,18岁以下流动儿童近1亿,平均我国每3个儿童就有1个受到人口迁移流动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学者富晓星等人曾在论文中表示: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形成不乏政策因素,而政策的冲突则根源于矛盾的社会现状。特大城市的快速发展与人口持续集中带来了“大城市病”,教育正逐渐成为特大城市严格控制人口的政策选择。

正如俞敏洪所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无论如何,保障流动儿童的平等受教育权,是我国当前急需解决的难题。

对此,俞敏洪提出修法建议,希望将流动儿童、少年“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改为“居住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提案最后,俞敏洪倡导社会各界加大对流动儿童长期化、固定化、个性化帮扶,“让流动儿童‘留得下、待得住’,保障流动儿童受教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