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口红利竞争:火热务工城VS冷清旅游地

生产红利转向消费红利,人口净流入城市迎来利好。

责任编辑:戴春晨 危昱萍

后疫情时代,旅游市场格局发生变化。周边游、短途游替代长线出境游,城市及其所在城市群的人口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当地旅游市场是否繁荣。

2021年春节,“就地过年”成为主要潮流。据铁路部门等多部门统计,全国有超1亿人就地过年,比往年增加了4800多万。

更多人选择就地过年的情况下,一线、新一线及其他务工型城市人口红利释放,春节旅游市场回暖明显;因外省游客大量流失,部分传统旅游城市爆冷,昆明、大连等城市旅游人次与收入不及2019年的一半,遭遇史上“最冷”春节黄金周。

人口红利具体是指在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较大,同时具有较低的抚养率。我国能以较快的增长态势稳步前进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所拥有巨大的人口红利。

作为人口红利的表现形式,人口消费红利是指消费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如果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消费人口比重相对较大,消费者的消费能力相对较高,那么,消费红利就会出现。

受此影响,2021年春节旅游市场上,一线、新一线及其他务工型城市与部分传统旅游城市出现了令人意外的温度差。

一线、新一线城市摆脱空城

一到春节就上演“空城计”的大城市今年逃离了空城旋涡。从个推大数据发布的一线、新一线城市返乡人口数据来看,2021年这些城市(除长沙外)返乡人口不到2019年的一半。与之相对应,今年一线、新一线城市旅游人次均恢复至2019年的一半以上。

其中,郑州全市共接待游客659万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加47.8%;旅游总收入45.12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加76.3%,成为一线、新一线城市中旅游人次和收入均超疫前同期水平的城市。另外,杭州和青岛的旅游人次也超过2019年疫前水平,达到新高。

春运暂停,空城不再,一线、新一线城市人口优势凸显。春节黄金周上海市共接待492.16万人次游客,其中本地游客占比81.55%;郑州游客以近程客源为主,多来自本地及周边城市。根据抽样调查,河南省内游客占游客总数的90.8%,而郑州本地游客占游客总数的64.4%。

年前,杭州市为“就地过年”的非浙籍务工人员提供1000元现金红包补贴的消息令网友羡慕不已,纷纷表示“现在去杭州还来得及吗”。

据南方周末城市(区域)中心发布的《39城就地过年“大礼包”——你在哪座城,享受哪些服务?》,除补贴外,杭州市还提供了慰问送暖、文化惠民、稳岗留工、医疗保障等系列服务,用暖心之举留下了较往年多100万的劳动者。

杭州市文旅局发布的2021年春节黄金周旅游数据显示,来杭游客中,“浙江人游杭州”的本省游客占比达89.71%,撑起了杭州市春节旅游市场。

人口规模代表着消费市场容量,对常住人口超500万的一线、新一线城市而言,“就地过年”虽为城市管理带来巨大考验,但这种特殊背景也为疫后经济恢复提供了安全阀,保障了城市经济的稳步恢复。

重点务工城市享“假期+人口”双重红利

无人的街道、空荡的地铁,于务工城市而言司空见惯的景象也发生了与一线、新一线城市类似的变化。

今年春节,超七成农民工选择就地过年(详见《农民工错峰返乡“百企万人”快速调查:75%就地过年》),在生产端聚集大量人口的务工城市享受“假期+人口”的双重红利。除深圳、佛山外,其余城市在旅游人次和收入上均恢复至2019年的六成以上,回暖明显。

受疫情影响,原本应该返乡成为三四线城市消费力的劳动者,就地转化为务工城市春节旅游恢复的催化剂。

各地红包、补贴、消费券等“礼包”的发放,刺激了留城劳动者在餐饮、娱乐上的消费,也带动了城市周边游的发展。据宁波市象山影视城相关负责人介绍,春节黄金周该景区省外客流主要为留浙过年的外来经商务工人员,江西、安徽、河南、四川为主力军。

春节假期,兢兢业业的劳动者从忙碌的工作中解脱,过年无法回家的遗憾撞上辛苦一年的假期,补偿与奖励的心理刺激务工人员的消费欲望。交通出行上支出减少后,休闲娱乐消费潜力被激发,加快了前生产红利城市向后消费红利城市的“转型”步伐。

旅游城市假期红利消失,本地消费不足

务工城市凭借人口规模享受春节红利的同时,部分传统旅游城市因外省游客流失,度过了一个“最冷”的春节黄金周。

综合旅游城市数据来看,该类城市内部出现了明显分化。

北京、成都、青岛、杭州等城市,在人口规模兜底下强势回暖,旅游人次与收入均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一半以上;昆明、丽江、大连等城市春节旅游遇冷,在缺少外省游客的情况下,当地人口数量均难以支撑消费,旅游收入较2019年恢复不到四成。

2019年旅游人次跨入1000万梯队,位列全国第六的昆明,2021年接待游客量仅有380.83万,与曾经不相上下的武汉相差将近一倍;2019年与苏州旅游人次相差不到100万的大连,2021年不及苏州的四分之一。

春节本是大连这一类东北城市的冰雪旅游旺季,因受疫情影响,旅游人次与收入锐减。而云南省属于疫情低风险地区,春节期间外地人员返乡较多,昆明市常住居民较平时总量下降,加上疫情期间减少流动倡议下外地游客减少,昆明市春节旅游接待量下降。

在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并且前景尚未明晰的情况下,昆明、大连等城市都因外地游客流失在经济恢复机遇期中掉队,缺少人口支撑的部分老牌旅游城市该何去何从?

本地人口不足,旅游城市出路在何处?

在我国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内需是拉动经济发展主引擎,而消费是扩大内需的关键一招。从各城市2021春节黄金周数据来看,人口是消费的支撑。

就地过年倡议下,大量务工人员留城,春节人口分布格局发生变化,消费区域分布也随之改变。人口净流入较多的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深圳、苏州等一线、新一线及务工型城市迎来利好,在生产端聚集到的大量人口沉淀为消费力,促进经济恢复;而依赖于假期和外来游客的部分旅游城市则受到较大影响,旅游复苏乏力。

可以预见,未来疫情持续影响下,兼具人口规模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的城市能够经受住这一系列冲击,将人口规模转化为消费红利,“转危为安”;而严重依赖外来游客的部分旅游城市,在外省游客流失、本地人口难以支撑消费的情况下,遭受与春节旅游类似的“寒潮”或将成为常态,如何才能实现自救,逢凶化吉,考验着城市治理者的智慧。

【参考资料】

刘汉辉.论扩大内需与人口消费红利[J].广东社会科学,2011(01):209-214.

网络编辑:郭倩倩 校对:胡晓菲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