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开通免密支付存风险?人大代表樊芸:尊重用户自主选择权

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迅速。从网上购物、扫码支付、代付水电等日常支出,到预付储值卡充值、小额消费贷等都离不开第三方支付,与消费者生活关系密切。

2021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樊芸注意到这一新兴业态中,由于监管制度不完善带来的挪用备付金、个人隐私泄露等问题,呼吁规范第三方支付行业,保护消费者权益,防范金融风险。

在建议中,她提出应明确规定不得以默认授权方式引导消费者同意开通免密支付。

全国人大代表樊芸

第三方支付,是指通过与银联或网联对接,促成交易的网络支付模式。实际使用中,第三方支付还开发了免密、刷脸支付等不同应用场景,消费者往往只需一个按钮就能完成支付。

樊芸观察到,这些快捷支付方式普遍存在“避不开、防不住、解约难、限额高、风险大”等问题。

具体而言,平台总是优先推荐或默认开通快捷支付。如若不想使用,则要不断跳过弹出来的推荐窗口。这些窗口上,“开通业务”按钮和“付款”按钮非常相像,一次“手滑”就能直接开通。还有的平台,只要扫码就能开通,为消费者带来风险。

所谓限额高,是指部分机构不告知消费者免密支付限额。一旦手机被盗刷,极有可能受损加重。

盗刷风险,也存在于刷脸支付中。由于部分面部识别技术尚不完善,不法分子利用某些技术就可以绕过手机系统,盗取财产。还有来自家人、熟人的盗刷,比如未成年人通过父母手机给游戏充值巨款。

据此,樊芸建议完善免密支付确认及披露要求,明确规定不得以默认授权方式引导消费者同意,制止频繁提示开通、二维码扫码直接开通等行为。开通的免密支付,应当限定金额为小额免密。

如果出现资金盗刷的情况,樊芸建议第三方平台先行垫付,再向平台商家追偿,营造安全可靠的支付环境。

此外,部分支付平台对小程序执行“先上线、后审核、审核违规封停”的流程。一旦活动被支付平台认定为违规被封停后,消费者支付的前期费用将无法退回。同样流程下,如果商户“跑路”,消费者充值到储值卡中的钱也无法退回,甚至形成多种诈骗模式。

当消费者向支付平台投诉时,却被告知只有商户操作才能退款。违规的是商户,平台做裁判,消费者只能被动承受资金损失。

因此,樊芸建议压实平台对预付款小程序的审核责任及风险披露责任,明确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平台应在活动上线前进行审核,清晰告知消费者资金的流向、程序封停的风险,方便消费者做出理性决策。

数据泄露也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监管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风险。樊芸在建议中写道,平台客户信息泄露问题屡屡发生,有的是平台自身安全能力薄弱,有的是“内鬼”盗取数据参与到信息贩卖产业链中。

樊芸提出,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法》和《电子商务法》执法检查,明确网络支付机构泄露个人信息的责任。禁止平台将用户信息泄露给催收机构,或未经允许读取通讯录等敏感信息。

网络编辑:解树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