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地标丨重访黄埔军校:“生机勃勃的黄金时代”

(本文首发于2021年4月8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邢人俨

黄埔军校的制式教练。 (资料图/图)

“革命者来”

1924年末,年仅十七岁、黄埔三期的学生杨立第一次踏入军校大门,抬头便看到匾额这四个大字,旁署孙文二字,内心深受触动。乘船从香港过境时,他亲眼目睹了港英殖民政府雇用的巡捕手持铁杆对乘客又打又骂,却无可奈何。

入伍不久,一艘英国轮船途经黄埔时撞坏了码头。当时,杨立等军校学生上船执行任务,外国船长要求他们全部退下船舱,并骂道“此地不许你们上来……你们这些当兵的,还不如去外国讨饭”。杨立当即喝斥:“我们是革命军,再也不许你们横行霸道了!”

杨立后来在《忆早期黄埔军校片段》中回忆这段经历:“这是在帝国主义者欺凌侮辱下长大的我,第一次面斥侵略者,倍感做个中国人的骄傲。”

季方曾就学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24年来到黄埔后担任特别官佐,负责处理日常的文件。开校初期,季方甚至有过这样一个设想,黄埔军校的几百人将来究竟是救苦救难的“罗汉”,还是吃人不眨眼的猛兽?

“如果没有好革命军,中国的革命永远还是要失败。所以,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上面对全校师生提到了自己决心建校黄埔的初衷。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吉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开学的时间刚好选在“六一六兵变”两周年,显然孙中山有自己的用意。1922年6月16日,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陈炯明辞职后居惠州,其部属举兵炮轰总统府和粤秀楼,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此次兵变令孙中山深受刺激,只得开始寻找其他方面的支持。

“孙中山过去先后与会党、新军、南北武人,甚至与日本浪人、军人合作,但是获胜的记录少之又少。”李吉奎分析,“失败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他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掌握过一支以其思想主义、政治理念武装起来的部队。如果条件许可的话,他一定要办一所符合自己要求的军官学校,以培养忠于其主义的军事人才”。

当时,苏俄红军击退东西方列强、荡平白党,这种局面自然引起了孙中山的兴趣,从而联想起国内的建军问题。1921年,在中国共产党人的介绍下,孙中山在桂林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会面。桂林会谈后,孙中山多次表态“要以俄国军队为楷模”建军。

1923年联俄的步伐加快:1月,《孙文越飞宣言》发表;6月,中国共产党三大确定与国民党采用“党内合作”的方式联合;8月,蒋介石率“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苏,团员中有王登云和共产党员张太雷、沈定一;10月至12月,苏联军事顾问开始来到广州指导开办军校的工作。

“孙中山创办俄式军校,从想法到成为现实,大概是两年左右,这个过程是和联俄容共的政策同步进行的。”李吉奎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国民党改组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最重要的项目之一,便是黄埔军校的创办。”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国民党改组,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成立;3月,军校开始在全国招生;5月,一期学生正式入学。

广东省委党校教授曾庆榴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从1924年“陆军军官学校”(以下称“黄埔军校”)成立,一直到1927年“四一二政变”、国共合作破裂之前,一共招收了六期的学生(第六期是入伍生)。以后的“黄埔军校”,是性质不同的军校。直至1949年在大陆共招收23期学生,加上各地分校,数十万革命军人均由黄埔而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阿柴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