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从2003年开始,南方周末每年发布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榜,激励了许多中外企业在履责之路上不断进步。然而,尽管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开始接受社会责任理念,但依然有部分企业责任意识缺失,频发重大负面社会事件。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自2019年起每月评选“十大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
为推动更多企业重视和提升社会责任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推出“月度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专题,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警示和参考。
2022
-
企业安全事故频发,亟须做好隐患排查——5月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分析
1-5月共收集111件安全与健康领域警示事件,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频发,企业应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将安全事故消除在风险隐患阶段,实现以高水平安全服务高质量发展。 -
管理层频繁舞弊,公司治理水平待提升 ——4月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分析
合规管理领域收集负面事件35件,管理层以权谋私,以及上市公司和评级机构对信息披露规则的无视是本月反映的突出问题。 -
零售业广告性别意识淡薄,银行业数据治理失位 ——3月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分析
3月企业警示事件数量环比增加90%,其中金融业的数据治理问题引起监管层面的重点关注,21张罚单和8760万元的罚款暴露出银行业数据治理失位,金融业亟待加强数据合规建设;另外企业责任治理问题突出,发生多起零售业广告涉嫌侵犯性别平等问题,反映出企业内部性别平等意识淡薄。 -
新工作形态呼唤负责任雇主 ——2月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分析
从事件影响看,2月的社会责任警示事件中有两类值得关注:一是互联网企业发生的员工长时间加班、员工猝死事件,二是国际品牌发生的责任缺失事件。 -
医院需完善维护公益性的运行机制 —— 1月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分析
2022年1月监控得到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116件,企业治理领域事件占比49%,社会领域事件占比43%,环境领域占比8%,医疗机构、房地产、金融行业责任缺失问题值得关注。
2021
-
汽车质量问题频发,新产品更应重视质量安全 ——12月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分析
12月共收集筛选134件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合规管理、消费者责任领域的事件占比位居前二,分别为41.0%、36.6%。其中汽车业的消费者责任事件激增,车企在不断迭代更新的同时,应将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摆在首位,对前沿技术进行深度安全测试,降低产品风险,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 -
消费维权舆情高发,消费升级任重道远 ——11月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分析
11月发生在消费者权益和公平运营两个领域的事件占比明显提高。高发的消费维权舆情和个别影响恶劣的侵害消费者权益事件表明,大量分布在消费端、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主体,其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和实践与消费升级的诉求并不匹配。 -
网红餐饮应扎牢食品安全底座 ——10月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分析
-
金融业腐败与违规问题叠加,社会责任管理能力需强化 —— 9月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分析
9月共收集筛选107件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合规管理、公平运营、消费者责任领域的事件占比位居前三,分别为29.0%、20.6%和15.9%。其中金融业合规和腐败问题增多,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系统内部管理体系,强化惩治金融腐败、防控金融风险。 -
餐饮业食安问题高发,须守住食品安全底线——8月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分析
8月共收集筛选194件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合规管理、消费者责任、安全与健康领域的事件位居前三,共计占比超六成。其中,网红餐饮品牌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引发公众广泛关注和担忧。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主体,餐饮企业必须主动担负起主体责任,坚守食品安全的底线,才能行稳致远。 -
医药行业负面事件多发,企业需紧绷质量安全弦 —— 7月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分析
-
药械质量事件频发,企业需坚守安全底线 ——6月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分析
-
金融业管理失范频发,互联网平台生态亟须改善——5月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分析
-
企业合规风险频发,治理能力亟须加强——4月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分析
-
坚守产品和服务责任,提振消费信心——3月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分析
-
金融合规风险高发,平台责任引发讨论——2月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分析
-
互联网企业问题频发,平台失管失察问题严重 ——1月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分析
2020
-
侵犯员工权益事件频发,企业需强化员工责任意识——12月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分析
-
“十四五”全面促进消费,企业责任也需升级——11月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分析
-
房屋租赁市场乱象凸显行业责任治理缺失——10月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分析
-
安全责任缺失引发重大事故,商业伦理需慎重思考和践行
9月的警示事件中,守法合规问题依然突出,安全与健康事件有所减少,但事件性质较为严重;在商业伦理和责任治理领域,发生了不少引起社会争议和关注的事件。在愈发不确定的环境中,企业需要审慎思考与社会的关系,察觉、回应利益相关方的期待,才能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不掉队。 -
民生领域警示事件增多,企业需平衡经营压力与社会责任——8月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分析
8月份,共收集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66件,其中涉及劳动就业、食品卫生、药品质量等民生领域事件占32件。据统计,5月-8月共发生涉民生领域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74件,在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冲击与影响下,企业需要在应对经营压力的同时兼顾履行社会责任,对内维护员工合法权益,对外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 -
消费侵权事件频发,后疫情时期企业更应聚焦产品和服务——7月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分析
在7月份的警示事件中,消费者责任警示事件占比33%。产品和服务是企业的第一社会责任,后疫情时期,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应回归本质,努力打造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创造更大的经济社会价值。 -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警示报告:制造业、金融业、信息服务业违规事件聚集
-
互联网企业警示事件数量最多,守法合规责任仍待加强——6月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分析
6月份发生的社会责任警示事件中,从涉及的议题来看,守法合规的警示事件占比最高,为39%,从行业分布来看,互联网企业警示事件占比最高。守法合规是企业的底线责任,互联网企业应将合规体系建设落到实处,切实增加合规运营能力。 -
违法违规遭重罚,金融机构合规运营能力需加强——4-5月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分析
-
疫情期间违法违规,企业社会责任践行要有“硬约束”——3月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分析
-
忽视社会责任,多家企业在疫情期间被处罚——2020年1-2月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分析
疫情期间,违法违规和侵犯消费者权益事件增多。经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智库专家匿名投票,1-2月十大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中,与疫情防控相关的事件占4件,多地药房以及大润发、家乐福等商超因哄抬民生商品价格被处罚。
2019
-
生产安全事故居“高位”,互联网企业需“向善” ——12月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分析
12月份,在消费者责任、守法合规、安全与健康等领域发生了一系列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其中,在评选出的“十大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中,互联网相关事件占4件,生产安全事故占3件。企业在基础责任践行方面仍存在重大缺失。 -
企业守法合规问题突出,员工责任问题凸显——11月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分析
11月份,在守法合规、消费者责任、安全与健康、公平运营等领域发生了一系列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事件,部分企业在2019年内多次被监管部门处罚。此外,劳工问题凸显,十大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中,有两件与员工责任相关。必尽责任未尽依然是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要重视的首要问题。 -
71件警示事件,必尽责任缺失占67.6%——10月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分析
10月份,在企业生产安全、药品质量、消费者权益保护、守法合规等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社会责任缺失事件,反映出企业在基础责任践行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化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
隐私安全保护首当其冲 9月十大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
9月十大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分别涉及消费者权益保护、食品药品安全、供应链管理、环境责任和守法合规五个方面,这说明企业仍需要加强基础责任,切实守法合规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