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湾海星泛滥之后,忧喜两重天

海星成灾,红岛人养殖的蛤蜊、海蛎子被大量蚕食。“只要有海星,你那一片滩涂上养殖的东西都会遭殃。”面对泛滥的海星,当地人没有别的招,只能靠人力清理,渔民用地笼网诱捕,养殖户雇用潜水员出海下潜捕捞,至今总共捕杀超过45万斤。

发自:青岛

责任编辑:黄剑

泛滥的海星

下午两点的码头最是喧闹。“水里的(暗)流多了,不方便出海捕捞。”红岛人习惯这么解释潮汐的变化。刚把船靠岸的潜水员在岸边洗了把脸,便匆匆上岸转动塔吊。塔吊的一端连着钩子,吊上来满满一桶海星。尚留在渔船上的另一名潜水员也趁势拉着吊桶一同上了岸。

一个吊桶能装三百多斤。当日海里有大流,陈世良的这条渔船只捞上来一千多斤海星。塔吊移动了四五个来回后,渔船见了底。实际上,这点不算什么,“你3月1号来,一个船能装下四千多斤海五星。”陈世良说。

在红岛,人们习惯称海星为“海五星”或者“五星”。海五星有五个触手,生命力顽强,“少了一个爪它照活不误。”说罢这句,陈世良把折断了一条腿的海五星抛进了海里。末了,他又指了指旁边一箱小海星,“就这么大的,十天就能变得和旁边的海五星一样大,这东西管不了。”

3月上旬,青岛胶州湾的海星泛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很多人从全国各地跑来看海五星,人最多时,红岛渔港码头“里三层外三层围着的都是人,有收购商,有媒体,还有看热闹的(人)”。在红岛渔港开了十几年小卖铺的店主从未见过码头这般拥挤。

人们从远方闻讯赶来,奔赴一场“狂欢”,而后,海港又归于平静,前后不过二十天。

据青岛市海洋发展局通报,此次海星灾情暴发主要集中在胶州湾海域的牡蛎、蛤仔底播海区,粗略统计海星密度达到平均每平方米50个,受灾面积约10万亩,预计造成经济损失1亿元左右。

对于此次红岛海星泛滥的原因,青岛市海洋科技成果推广中心研究员林治术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称,天气、水温、土壤、水质、没有天敌等变化都会影响海星的繁殖。“今年胶州湾的环境里有一些好的东西,适合它们生长与繁殖。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件好事。”同时,不可否认的是,这对养殖户而言是一件坏事。“所以我们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弥补”。

青岛市海洋发展局给出的官方解释中提到,海星繁殖力强大,成活率极低,有研究表明,若海洋生态系统发生微小变化,造成海星幼体成活率提高,那么在几乎没有天敌的情况下,海星将极容易大量增加。

此外,海星具有向食物富集区聚集的习性,主要捕食双壳贝类、海胆、牡蛎和海葵等。胶州湾作为贝类养殖区域,其底播的牡蛎、蛤仔等为海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为海星的大量繁殖提供了环境基础。

陈世良在红岛生活了19年,在他记忆中,2021年远非海星灾害最严重的一次。2007年,海星泛滥成灾,“把养殖户(的海鲜)都吃绝了,哭爹喊娘的。”

▲ 被海星吃掉的牡蛎  图/本刊记者  王佳薇

“这玩意儿遏制不了,除非你往海里面放药,那不是把其他的东西也毒死了?这里面的东西都是相生相克的,生物链条,你把它全部弄死了,不知道其他哪样东西也绝了。” 陈世良一边说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