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火种 | 曾湖仙:“中学生的阅读困境首先是没有时间”

2021年,南方周末着力打造“阅读新火种”公益行动,旨在整合多方优质资源,推出面向青少年、教师群体的多元化阅读推广举措,激发更多教育工作者与年轻学子对阅读的信念,让阅读流行起来。4月21日,“阅读新火种”启动仪式暨阅读教育研讨会举办,曾湖仙(广东省语文特级教师、广东省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州大学兼职教授、广州市执信中学正高级教师)进行了以《中学生阅读困境与建议》为题的演讲。

曾湖仙在南方周末“阅读新火种”启动仪式暨阅读教育研讨会 

中学生的阅读困境是什么?

 我认为中学生的阅读困境,首先是没有时间。当前初中、高中的孩子,从周一到周五作业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周末乃至寒暑假也在上各种培训班、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所以,时间问题是个严峻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阅读兴趣。其实谁都需要阅读,学生是有兴趣阅读的,但考试的压力太大,阅读的兴趣会被磨蚀掉。另外一方面,我们所说的阅读,不应仅限于阅读文学作品,而是要给学生更广泛的阅读空间,这样才可以让我们的阅读真正流行起来。

第三个问题是价值问题。我们的语文老师常说:“你多读书呀,你要培养语文素养呀!”可是“多读书”反映在考试成绩上究竟有多大的用处?其实,现在的语文高考虽然已经有所改进,但当前应试的模式下,大量的刷题对提分的作用更大。当中,一些阅读面很广、阅读量很多的同学,语文可能考得很好,但也有很多考不好的。相反,在应试的模式下训练语文作业,分数会更高。

如何解决当前中学生的阅读困境?

首先,我想强调一点的是,我们的语文老师要先阅读起来。南方周末举办的“阅读新火种”活动,通过面向全国2万名老师赠送报纸让老师带学生读起来,让学生喜欢读书,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去读书。

目前,我们没有办法从大的方面提出改变中学生学习状态的措施,我们只能做好自己的事情,所以我提出三个建议:选择自由、理解自由、作业自由。

第一,选择自由。

正如叶兆言先生所说,让学生自己去读吧,不要有太多的限制。我们可以向学生推荐书目,但学生能够随时抓住阅读热点。比如前些年我们班有些学生开始读《追风筝的人》,读《一个人的朝圣》,读村上春树,也读《麦田的守望者》,这样就可以带动一批学生读起来。如果是这样,那就让他们去读吧!

其次,阅读不限于文学作品。像这个书单:

《论语译注》《孟子译注》(以上杨伯峻译注)《论语今读》(李泽厚)《墨子》《理想国》(柏拉图)《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论法的精神》《社会契约论》《培根随笔》(培根)《苏菲的世界》(乔斯坦贾德)《圣经》《坛经》《人类的故事》(房龙)《乡土中国》(费孝通)《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宗教艺术论》(蒋述卓)《美的历程》(李泽厚)《万历十五年》(黄仁宇)《大时代中的知识人》(许纪霖)《叫魂》(孔飞力)《古代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赫拉利)《走出思维的误区》(布朗、基利)《万万没想到》(万维钢)《自由在高处》《扫起落叶好过冬》(林达)《巨婴国》(武志红)

在介绍文学作品的同时也介绍一些社科方面的著作,有中国古代的、有外国的、有当代的。如书单里有《圣经》,但并不是说读了《圣经》就要去信基督教。当今社会,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无时无刻不在接触西方文明,而西方文明很重要的文化是基督教文化,假如不让学生去读一读,我们无法进入到它的话语体系里,不能更好地理解西方文明,当然也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国家。再比如,这里也介绍了《坛经》,中国文化深受禅宗的影响,若我们不读《坛经》,不了解禅宗文化,便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刻性和生动性。

我们学校总是会有一批孩子特立独行,读自己的选择。我们有大众的选择,也要让一部分学生选择他们的书单。我们要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我们需要不同层次的阅读,我们需要不同种类的阅读,这是我们应该要考虑的方向。

第二,理解自由。

一部作品放出来之后,每个人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如果我们经常为学生设标准答案,那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激发不起来的。我们要给他们自由理解的空间,无论学生如何理解,我们都应该从老师的立场去加以肯定。

如在中学生中借阅量最大的书籍《老人与海》,传统的主题认知无非是人在困境中,应该展示出顽强拼搏、绝不认输的硬汉精神,即原著所述:可以被打倒,不能被打败。但学生会有更加丰富的理解,而且这些理解是非常好的。

比如我从这里读出孤独的力量,书中圣地亚的老人在茫茫大海间驾着一叶小舟,83天与鲨鱼进行搏斗,正是在渺茫的孤寂环境中激发出他个人巨大的潜能;所以孤独让人的生命变得丰富而生动。我们学生从这部分作品当中去接受孤独,感受孤独,去利用孤独,不好吗?

我们也可以从圣地亚的搏斗过程和结果去理解其主题:他拖回来的大马林鱼就是一副鱼骨,从物质上讲他是无所收获,但当他回来后岸上的人民给他热烈的欢迎。为什么?因为他的奋斗过程就好像鸟在天空上飞过,虽然没有留下痕迹,但已经飞过了就足够了。我们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上不可能都很成功,甚至有不成功的,但奋斗过就满足了。所以看《老人与海》最后那个老人和小孩背影的时候,觉得十分地温馨、十分地感动,这就是生活。

所以中学老师要有这样的胸怀,我们的考试命题者也要有这样的认知。

第三,作业自由。

现在谈到阅读,就必然跟作业联系在一起,于是把学生给吓退了。其实,当你要求学生写读后感,他可以写眉批,可以写自己的议论——如果不写也没关系。正如刚才叶兆言放出陶渊明的那篇文章,“不求甚解”又怎么样?“每有会意,欣然忘食”就够了。我读小学时处于文革时期,那时候我们读《新来的小石柱》《闪闪的红星》《红旗谱》,也有浩然的代表作《金光大道》《艳阳天》。尽管有主题先行,但我在阅读这些书的时候也留下很多非常美好的回忆。例如,我从《红旗谱》里面感受到那几个年轻人的美好爱情,我从浩然的那一本儿童文学集里面感受到了童年在农村的快乐,我觉得这就够了。

最后强调一点,我们要培育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

有一些人读了书,甚至读了很多书。但我们是否发现那些读了很多书的人,思想却是那么偏狭、固执、保守,满脑子标准答案。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学会思考,而我们现在缺乏这样的培养理念。

明代的画家董其昌说过两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觉得还不够,应该还要加上一句话:问十万个为什么,这才是真正的阅读,这才能让我们的阅读充满力量和智慧。

--------

2021年,南方周末报社着力打造“阅读新火种”公益行动,旨在立足机构媒体的优势,整合多方优质资源,推出面向青少年、教师群体的多元化阅读推广举措,让阅读流行起来。

4月起,南方周末报社将向全国2万名中学语文教师赠阅为期一年的《南方周末》报纸,以及计划举办进中学校园、开展公益教师训练营等线下活动。欢迎进入“语你共进”专区了解更多:http://www.infzm.com/content/203395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