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方舟

该怎么形容合屋叶这样的人呢?捷克反法西斯主义者伏契克称他们是“朽木雕成的木偶”,“卑鄙而可怜,残暴而可笑”。就是这么平庸的小人物,合起来制造了惊天动地的罪恶。但好在木偶的对面,常常有一座座“石头刻成的雕像”,克制他们。

责任编辑:杨嘉敏

我曾去上海的犹太难民纪念馆参观,又沿舟山路、霍山路走过,以为自己看得差不多了。后来得知,上海犹太人的活动遗迹远不止这些,后悔走得太仓促。好在不久,馆方举办“海上方舟探寻之旅——犹太遗迹深度游”活动,机会难得,便报名又游了一次。

“深度游”,照馆方的说法,是“馆内馆外犹太遗迹参观一次全搞定”,由资深讲述人导游。这正是我要的。前一次游览回来,夫人问:“是不是很压抑?”难怪她这么问,只要把犹太人和二战联系起来,想到的总是悲惨、苦难一类,尤其是想到华沙、基辅、阿姆斯特丹这些欧洲城市,感觉只有夜一般的黑暗。我告诉她,上海虽然不是“流奶与蜜之地”,但犹太人总算可以不经历同胞在欧洲经历的浩劫,过起为柴米油盐奔波的日子了。给人的感受,是忧伤中裹着一点温暖,希望中透着一点苦涩。这么一说,她也报名同去了。

当时有“小维也纳”之称的舟山路,是犹太难民隔离区内一条繁华的欧式街道。 (雷夫/图)

从外滩的中山东路向北,过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经东长治路接长阳路走不多远,在路右可见两三幢俄式的红砖小楼。这里就是长阳路62号,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导游杨先生果然是一位“资深讲述人”,不仅对犹太难民居住地了如指掌,说起旧事来如数家珍,对犹太历史、习俗、宗教也熟悉。他带我们参观了两个多小时,从陈列馆到舟山路,从提篮桥监狱到第一难民中心,从美犹联合救济会旧址到远东反战大会旧址,从霍山公园到百老汇大戏院,无论大街、里弄,处处让我们如临其境,体会到当年犹太难民的生活景况。正是阴雨天,料峭春寒也帮着把我们带回那个黑白老照片一般的年代。

杨先生说,我们游的只是犹太人聚居区极小的一部分;聚居区全部,是西起公平路,东至通北路,南起惠民路,北至周家嘴路的一块两平方公里大小的区域。纪念馆一带是保存得较好的,而周围有些著名的标志性建筑群,如“三益邨”,已在计划拆除之列,由隔板挡着,看不到了,有一点遗憾。

聚居区,实际上是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华当局为“无国籍难民”划定的隔离区。虽然未提犹太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梁淑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