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为何不爱信用卡了?

据央行数据,信用卡全行业发卡量季度环比增速从2017年四季度的6.51%,一路下跌到2020年四季度的0.63%。

相对于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信用卡的可接触度、可获取度和便捷度,在年轻人面前都不具备优势。

(本文首发于2021年5月13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莫闻

去银行办信用卡,对年轻人来说已经过时了。 (IC photo/图)

2021年3月底,国家发改委联合二十多部委发布《加快培育新兴消费实施方案》,其中金融支持是重要一项。方案明确表示,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型消费领域信贷支持力度。

在银行业的消费金融业务中,以住房按揭贷款、信用卡、汽车金融、一般性消费贷款等为主要代表,信用卡是其中用户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一支。

但据央行数据,信用卡全行业发卡量季度环比增速从2017年四季度的6.51%,一路下跌到2020年四季度的0.63%。

另据尼尔森2019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在18-29岁的年轻人中,信用卡的渗透率为45.5%,而互联网分期消费产品的渗透率为60.9%。

这届年轻人为什么不爱信用卡?

这背后,是消费和支付习惯的变迁,也是中国消费金融的发展史。这段历史从1980年代至今,跨度约40年。

40年里消费金融都发生了什么?

消费金融是向各阶层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现代金融服务方式,目前在中国提供消费金融服务的主要有三类主体:银行业金融机构、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平台。

中国消费金融业务始于1980年代,主要为商业银行开办的住房、汽车、助学贷款为主的个人消费信贷,以及信用卡业务。其中,信用卡的用户基数更大、适用场景更多,成为消费金融的主要业务。

2008年,中国的信用卡业务进入黄金时代。据央行统计数据,信用卡发卡量由2008年末的1.42亿张增至2020年末的7.78亿张。在这背后,是国内社会收入稳定增长,促进了消费金融需求的增长。

强需求之下,商业银行对个人信贷需求覆盖不足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至2014年,央行征信中心有效覆盖8.6亿人信息,拥有信贷记录的仅有3.5亿人,个人征信记录覆盖率仅为35%。

2009年,中国银监会发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允许满足条件的非金融机构,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中国境内居民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在北京、天津、上海和成都四地各批准一家机构进行试点。

这类贷款主要分为两类: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和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

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是指消费金融公司通过经销商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购买约定的家用电器、电子产品等耐用消费品(不包括房屋和汽车)的贷款;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则是消费金融公司直接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个人及家庭旅游、婚庆、教育、装修等消费事项的贷款。

此后,为鼓励更多市场主体参与,银监会在2013年修订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降低了消费金融公司准入门槛,将最近1年营收不低于600亿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周凡妮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