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身份证被狗吃了之后:直面欧洲后疫情时代的数字化革命 

想起前两天跟客户聊到欧洲的电商,我们一致觉得企业的粗糙程度、线上的销售体系和用户的需求都还停留在中国十五年前的水平,但也是爆炸式发展的初期。

当瓷器商店的店员晚间23:00回复我的WhatsApp消息时,我并不为她的敬业感动,而是倒吸一口冷气,欧洲过去两百年工人运动斗争而来的8小时工作制,也一朝被互联网颠覆。

与商业领域的积极尝试不同,欧盟各国政府对互联网及相关应用发展的基本原则,依然是小心地平衡“便捷与边界”。而五分之二的欧洲网民会阅读隐私声明,就是中国网民在上网时一路点同意,从未打开的那个长长的文件。

责任编辑:杨嘉敏

个人:如何证明我是我

故事总是从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开始。某个冬天的早上,当我从卧室走出来,看到一地碎渣:狗撕了我的钱包、现金、信用卡,还有兢兢业业任职七年的意大利身份证:一张贴着照片,从中间对折的卡纸。随后我陷入了“证明我是我”的奇旅,并意外窥见后疫情时代意大利数字革命的剪影。

在国内,“我”的身份是一个全方位、立体且互相印证的系统。社交网络绑定银行卡收发红包,实名认证的支付宝一键授权登录各种公共和商业服务。从电力缴费到铁路购票,从海关退税到医院挂号,在那张印有头像内含芯片的二代身份证之外,我亦在不知不觉中拥有一套完整的“数字身份”,甚至还有关于这个身份的信用报告,可以一键完成小额借贷。

这种数字身份系统如此自然与便捷,以至于我常常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然而在意大利,仅有多年前市政府打印机里吐出来的一张贴着照片的纸来证明“我是我”,并且这张纸现在被狗吃了。

众所周知,从前在欧洲办事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面对面”,于是我戴上口罩直奔市政府。工作日的下午市政府的户政办公室大门紧闭,仅贴一张白纸上书:因疫情实施网上办公,请至以下网址自助办理。打开那个看起来像学生习作的网址,系统要求我使用电子身份证或公共数字身份系统(SPID)登陆,坏消息是我并没有注册SPID。

意大利的SPID公共数字身份系统是使用统一的个人用户名和密码访问公共管理网站的在线服务。它是意大利2015年根据欧盟提出的《欧洲2020年战略》,为本国互联网政务改革实施的核心项目之一,旨在通过第三方平台提供实名认证并以特定的安全接口和动态口令,实现个人与公共服务的在线对接,将过去预约—排队—填表—登记录入—人工审核等一系列操作搬到网上,由用户自助完成。然而项目在推出的前四年进展非常缓慢。一方面是大家习惯面对面办事,另一方面这个数字身份系统也缺乏如在线支付般强有力又自然的使用场景:它在网上证明了我是我,然后呢?

日历翻到2020年,新冠疫情的到来打破了这种长远而沉重的惯性。不能面对面拿出身份证或驾照的日子里,大家突然发现在网上证明“我是谁”,原来是件复杂又必要的事。从企业主领取新冠补助,到孕妇预约产检,在没有统一的实名认证时都要通过无数个具体的人去经办。而所有行政机构的网站都不保存用户的实名注册信息,只提供基于第三方核验的SPID接口。人们纷纷去邮局排队预约SPID的实名认证:大家需要拿着自己的身份证,到邮局或其他几家服务商的窗口去注册并花上15分钟验明正身。

于是我拿着被狗吃了大半的身份证,陷入无法自证的死循环。

当然故事还是喜剧收场,我在多番尝试后终于因为情况特殊在线下补办到了身份证。拿到证件的第一件事便是去注册SPID,在收取了无数个验证码并签署两位数的隐私协议后,我有了一个(理论上)畅行全网的数字身份。虽然每次登陆都需要输入超长密码,使用特定的手机并收取不太灵光的验证码。但至少我在网上从一个匿名的ID变成了一个法律主体的人,能够在线使用各项公共服务了。

意大利的朋友纷纷盛赞SPID的高效,我却相当不以为然。欧盟27国在2020年平均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