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火种”校园公益讲座广州站:李洱、刘颖、止庵开讲阅读的意义

“如何看待现在的语文考试?”

“读过很多书,为什么还是写不好作文?”

“作家在写作时,都在想些什么?”

“大部头书籍看不下去,该怎么办?”

“感性和理性是什么样的存在?”

这些问题,由一群中学生亲口问出。接受提问的,则是作家李洱、生物学家刘颖、学者止庵以及多位媒体人和老师。

以上情景都发生在南方周末“阅读新火种”校园公益讲座广州站的现场。5月18-20日,“阅读新火种”公益行动先后走进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天河中学及广铁一中。集合600位中学生的参与热情,以阅读之名,开启火花四溅的思想对话。

李洱: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语文?

踏上前往广州的飞机前,李洱才最终敲定演讲的主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语文?身为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李洱的答案是:“人只有学好语文,才可以成为完备的人。”

无论是面向初中生还是高中生,李洱的分享都更像是一场特别的文学赏析课。从《契诃夫手记》《鼠疫》《日瓦戈医生》到《红楼梦》《论语》,从诗人奥登纪念叶芝的挽歌,到杜甫笔下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李洱用不徐不疾的语调,带领学生投入经典文本构筑的世界里。

尽管这种“沉浸式体验”为时短暂,但他仍希望借此方式,引导学生更多亲近那些历经时间淘洗的经典,在阅读中获得满天星斗般的启示。

与此同时,作为一名初二学生的父亲,李洱也不忘对中学生提出他的忠告。关于写作,他认为中学生要先学习和掌握规范,再将其打破,站在巨人的肩膀往上走;中学生如何阅读?他强调要“少看视频、少看图像”,避免丧失把词变为物、把文字转化为图像的能力;在这样世俗化的时代,如何看待文学的意义?李洱提醒,文学的力量就在于与人为善,要关注那些平凡的人,要看到弱者身上的美。

刘颖:世界的边界才是你的边界

儿时家中的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勾起了一个小女孩的好奇心;初三时第一次在试管里看见DNA结构,让她坚定走上了探索生命科学的道路;从考上南京大学到远渡重洋深造,而后又回国投入科研前线,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分子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刘颖的成长故事,正是一个标准的“别人家孩子”的故事。

然而在看似一帆风顺的背后,同样有着数不尽的失败。面对初中生开讲,刘颖回忆起自己留学时面对语言难题与实验反复受挫的往事,并表示正是因为看到了诺贝尔奖得主芭芭拉·麦克林托克的自传,才有了坚持的勇气。

对于刘颖而言,阅读的作用更在于让她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从一个西安郊区的普通孩子,走向科研的广阔天地,书本中的励志故事让她学会不给自己设限。“世界的边界才是你的边界。”她用这句自己特别喜欢的话与在场学生共勉,“只要你能够勇敢一点,努力一点,你的人生就有很多的可能性。”

作为一名女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妈妈,刘颖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希望让女性看到更多上升的可能。”面对活动现场的女学生,她也再次强调“不设限”的观点,“大家一谈到女性,可能就认为到了一定年龄就应该结婚生子,追求安安稳稳的生活。可如果你真的对科研、科学有梦想的话,那就去追求,‘爱我所爱、行我所行、无问西东’。”

止庵:读书是一生的事情

口腔科医生、记者、外企推销员、出版社副总编辑……这些都曾是止庵的职业标签,如今他则因写作与研究而为更多人所熟知。5月20日下午,置身偌大的体育馆,止庵在演讲开始就试图改变学生们的认知:“我们为什么而读书?为了‘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根据我的经验,这些东西都是不能从读书得来的。”

尽管这三种东西,已经是很多人的毕生追求,但止庵表示,人的一生还需要追求更多。在他看来,人生相当于一个容器。身份显赫与否,都只影响其外观的漂亮程度,更重要的是容器里装着什么,而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装载的过程。“所有的阅读、所有获取知识的途径都是往里面装东西,要把自己装得越来越满、越来越充实,我们才能够说好好活过一生。”

当然,止庵也强调,人生这个容器并不等同于垃圾箱,我们一定要挑对自己最好的东西。在他看来,“阅读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交流方式”,正如“无友不如己者”,读书同样要选在自己水准之上的书籍。经典作品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历久而弥新,让读者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与作者进行对话。

从事文化研究数十载,阅读将成为伴随止庵终生的习惯。作为过来人,他希望学生能像“培育小苗”一样呵护自己的阅读习惯,同时也希望让更多人懂得,读书是一生的事情,“没有必要着急”。

媒体人、教师共议阅读

除了李洱、刘颖及止庵,本次活动中还有来自媒体和教学一线的代表上台,讲述他们的阅读故事。

一场球赛之后,几个初中生坐在操场旁,捧着西瓜讨论着《红楼梦》。《南方人物周刊》副主编卫毅所描述的这个“奇幻”阅读场景,也是他的的真实往事。他认为,即便儿时读不懂经典,也会在心里留下种子,当成年后再看,便会不断发掘其中的意义。“我们走过的任何一步,思考过的任何一个问题,总有一天会连成一片,影响到你的此刻。而你以前每一步想得多深,对于阅读思考连接起来的欲望有多强烈,你今天才会走得多远。”

面对出生于互联网时代的中学生,《南方周末》文化副刊部记者张锐表示,无论是十年前或是当下,阅读从来都是一个选择性的问题。选择阅读或选择其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决定。

在他看来,与许多人所想的不一样,中学时代才是最复杂、最难的一段日子,“因为除了学习,你还要思考自己、你的未来、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学校老师和家长或许会告诉你们答案,但阅读会告诉你们更多。”

“阅读不是为了雄辩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与开阔视野、体会人生。”广州新东方教学督导主管、《四季语你》系列教材主编贺婧怡以自己的故事为例,将她对于阅读的感悟娓娓道来。

同时她也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中学生要想改变情感体验的匮乏和见识的浅薄,阅读正是最好的方式。“一定要敢于翻开书去看。只要你用心阅读,你会发现书中的很多话,从你看的第一眼开始就会被它征服。”

《南方周末》文化副刊部资深编辑刘悠翔在分享中提出,“阅读是对书的采访,采访是对人的阅读”。他建议,学生可采取“采访式阅读”,针对某一个特定的主题,选取原著经典作为阅读的原点。

此外,他也分享了对于阅读与写作看法:“阅读的意义就是连接一个更大的世界,而写作就是把你看到的世界分享给大家。”

继广州站活动圆满落幕后,“阅读新火种”校园公益讲座即将于5月27-28日走进武汉,将校园阅读推广进行到底!

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李修文

◾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火星叔叔郑永春

◾ 诗人、文学评论家张定浩

 《南方人物周刊》总主笔蒯乐昊

◾ 《南方周末》社会新闻部资深记者谭畅等将携手,与更多中学生好好聊聊“阅读”这件事!

“阅读新火种”公益行动由南方周末报社主办,获得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全程支持,并由新东方提供公益战略支持中国邮政提供特别支持

2021年4月起,“阅读新火种”项目宣布将面向全国2万名中学语文老师免费开放全年《南方周末》报纸订阅。5月起,首批报名且符合条件的老师已陆续收到报纸。

赠阅报名仍在进行中,欢迎点击下方图片报名,并邀请身边的中学语文教师免费申领!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