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八大原谅在现代社会失效了?

正是因为人少,圈子很小,相互间都熟识,免不了会讲情面。苏州的城隍神即便不认识,在官场上厮混久了,这些人很懂得“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道理。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为什么说八大原谅已经过时了。

(IC photo / 图)

近日,有人总结了中国人人际交往和处事法则中最常用到的几个句式:“来都来了”“给个面子”“还是孩子”“岁数大了”“为了你好”“习惯就好”“大过节的”“都不容易”。这几种带有妥协和原谅的处事腔调,被网友冠之于“中国人的八大原谅”。

一言以蔽之,只要是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总会在某一天或者某一时刻,碰到与句式所描述的相同时刻。比如“还是孩子”往往被用在孩子犯错后,家长希望得到谅解的情形,熊孩子在饭店吵闹,家长跟一旁翻白眼的客人说,他还是个孩子,请体谅一下。

但在新时代的很多年轻人看来,这不过是老祖宗结出的糟粕果子,稍有不慎运用不当,兴许还适得其反了。

原谅的度在哪儿

《子不语》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苏州缪孝廉涣,余年家子也。其儿喜官,年十二,性顽劣,与群儿戏溲于井中。是夜得疾,呼为井泉童子所控,府城隍批责二十板。旦起视之,两臀青矣,疾小痊。越三日,复剧,又呼曰:“井泉童子嫌城隍神徇同乡情而罪大罚小,故又控于司路神,神云:‘此儿污人食井,罪与蛊毒同科,应取其命。’”是夕遂卒。问:“城隍何人?”曰:“周公范莲,庚戌翰林,苏州人,为河南某郡太守,正直慈祥。每杖人,不忍看,必以扇掩其面。”

故事很简单,熊孩子喜官往井里撒尿,被享祀香火的井泉童子控告到了城隍庙。城隍老爷是神仙,却颇有人情味儿,他用了“还是孩子”的思维轻罚了喜官。奈何原告不依不饶,控告到了司路神处,于是,司路神不讲情面,重重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