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霜刃未曾试,世遇不平匣中鸣

尤其是在宋代、明末这些外敌环伺、国家动荡、局势危急的时刻,爱国将领和仁人志士更是将这种感情倾注于刀剑之上,岳飞的《宝刀歌书赠吴将军南行》里写道: “使君试此刀,能令四海烽尘消,万姓鼓舞歌唐尧”,将天下安宁、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理想寄托在宝刀上赠予好友,祝祷他在南方战场上克敌制胜,还天下太平,这种“用战争消灭战争”的思想被历代志士继承下来,每每在国家危难之时激励他们挺身而出。

责任编辑:陈斌

河北雄安新区南阳遗址出土的青铜剑。 (新华社记者 牟宇/图)

一、折戟沉沙残铁未销

很少有人像中国人一样,在荡气回肠的冷兵器时代结束一个多世纪之后,依然在日常生活中频繁提及那些逝去的武器。在楼堂之上形容某个极具雄心和魄力的改革时,我们说“大刀阔斧”。在钢筋水泥森林里提到职场某段紧张的人际关系时,我们说“剑拔弩张”。我们用“单刀赴会”赞美孤身涉险的英雄,也用“笑里藏刀”揭示阴险狡诈的小人。甚至在没有几个人明白“撒手锏”不是“杀手锏”的情况下,我们依然津津乐道地用这个以讹传讹的成语形容着种种出奇制胜之术。

刀剑似乎离我们很近,近到如果把与刀剑相关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统统删除,现代汉语都要失色不少的地步。

刀剑似乎又离我们很远,我们既无法将武术套路运动员手里哗啦作响的铁片与心目中“一剑霜寒十四州”的神兵联系起来,也难以从作为“杂项”沉睡在各大博物馆角落里保存不善的残破铁条旁寥寥几行文字里读到太多有用的信息,在小说和演义的文学夸张熏陶下,我们甚至失去了最基本的常识,在提着五十斤面粉上楼都费劲的情况下,依然坚信古人能将动辄上百斤的大刀轮转如飞入阵厮杀。

我们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不得不尴尬地承认,历史和现实之间出现了错位和断层,我们对这些天天挂在嘴边的器物实际上所知甚少。在这个尴尬的怪圈里,我们自愿不自愿地看见东瀛岛国的利刃声名远播全球,在电影和动漫里如若无物般斩开人体、斩开盔甲、斩开其他刀剑,甚至斩开坦克和军舰。

我们迫切需要有人来讲一讲中国刀剑的故事,讲一讲厚厚的锈蚀层之下的那些豪迈、壮烈、辛酸和悲凉。龚剑《中国刀剑史》就是这样一部开辟性的作品,其研究达到了相当专业的水准,要对中国的刀剑有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这本专著恐怕是绕不过的。

二、上应星宿下辟不祥

与我们常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