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为什么我不上相?

加强基本功,至少搞清相机的功能和参数,选择早晨和傍晚的阳光作为人像光源,面部的光影对比不能过大。大家摆pose时,增强自信心和表现力,照相时想点有趣事情,表情动作自然和蔼可亲。

有些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会碰到,却轻易就忽略过去。当有人开始为此刨根究底,寻找一个科学的解答,我们才发现,即使是身边的小事,也这么乐趣多多,奥妙无穷

问:咔嚓!快门按下,又一张照片出炉。左看右看却觉着照片别扭,胸中暗暗郁闷:为什么我不上相?

【答】

何为“上相”?简单的说就是“更好看”——照片里的面孔仪态,比真实更美观可人。那么,模特的因素(暂不考虑美丑)肯定是关键。有人不习惯被公众关注,被拍照不亚于被展览。摆pose时,陷入自我怀疑——这个动作不好吧,是不是笑得不够完美,头是不是抬得太高?于是,交感神经开始兴奋——手心后背出汗,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跳加快、血压升高,面部动作也不自然了。也有人因此选择了错误的表情,一个永恒的范例就是皮笑肉不笑,如此这般,怎能上相。

相机和环境因素不可小觑,光线、布局、背景、色差、大小、亮度都要考虑到。作为有血有肉的三维物体,照相是把人从三维立体变成某个方向的二维图像,信息丢失,便存在面目全非的可能。拍摄距离与面部立体结构(五官分布)的关系也要熟稔:近处拍摄时照片会出现微小的枕型畸变,脸会显得更圆润,五官更突出。对于五官间距和面部凸凹较大的人来说,很容易变形过度,看起来不够上相。相反,在远处拍摄时会产生桶形畸变,使面部看起来较平坦,五官也像是处于同一个平面,对于五官间距较小或者面部较平坦的人来说,照片效果就会打折扣。

此外,我们的视觉系统很挑剔,喜欢“以貌取人”。进化赐予我们的视觉系统良好的识别和抗干扰能力,在各种色差(中午与黄昏)、大小(远近可产生大小变化)、亮度(白天与黑夜)等情况下,都性能良好。但它也有缺憾,面对“立体与平面”、“静态与动态”图像时,容易茫然。人眼看到照片时,大脑会习惯性地把二维复原为三维,自然会产生误差。例如一张球体照片,尽管大脑还原出来的球体和原来的不同,但大脑对其判断不会出现大的误差——球就是球,它是圆的。人就不同了,虽然人还是那个人,但一点细节误差就会导致大脑对美丑的判断完全不同。专业摄影师拍出的照片更好看,那是经验和专业性的功劳,使得他们知道如何减轻或控制偏差。此外,相机镜头在四周还存在一定画面扭曲,偏偏不上相的同学们一般比较低调——都站在队伍两边——这就更不上相啦。

怎样才能更上相呢?加强基本功,至少搞清相机的功能和参数,选择早晨和傍晚的阳光作为人像光源,面部的光影对比不能过大。大家摆pose时,增强自信心和表现力,照相时想点有趣事情,表情动作自然和蔼可亲。

 本栏目由科学松鼠会(http://songshuhui.net)支持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